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灵飞经(全)> 第二十四章 九王朝阙

第二十四章 九王朝阙(1/3)

乐之扬一口气走出二十多里,心情稍稍平静了一些,不知为何,一看见叶灵苏的眼神,他就心中刺痛,只想走得越远越好。

     自从出了“周流八极阵”,乐之扬脱胎换骨,内息绵长,奔走已久,真气不弱反强。

    他体内气机鼓荡,禁不住发出一声长啸,啸声冲天而起,远近数里都能听到。

     如此奔走长啸,过了一盏茶的工夫,乐之扬只觉真气如流,忽地冒出一个念头:“我的真气为何变逆为正?” 他努力回想当时的情形,先是“周流八劲”涌入,将逆气逼到丹田,正难受的当儿,忽又听到一个声音,指点他导引真气,冲开周身百穴,进入玄妙境界,待到醒来之时,一身真气已然变为顺势。

     “说话的那人是谁?”乐之扬只觉蹊跷,但觉真气变化,一定和那内功心法有关,他回想心法,又将真气运转一遍,但觉真气鼓荡、畅行无阻,真气逆行时的种种不快,至此扫荡一空,一去不回了。

     乐之扬满心疑惑,思索不透,只好继续向前。

    奔行一日一夜,到了京城郊外,他换过道袍,返回阳明观,却听说席应真奉召入宫,不在观里。

    道清听说他回来,赶到云房,连声道喜。

     乐之扬怪道:“喜从何来?”道清笑道:“太孙召你去东宫呢,这算不算大喜?” “太孙?”乐之扬一愣,“他召了我了?” “是啊。

    ”道清眉开眼笑,“前两天太孙派人请你入宫,老神仙说你有事出行,把那公公挡了回去。

    好师弟,你如今回来,还是早早前往东宫,太孙可是未来的皇上,万万怠慢不得啊。

    ” 乐之扬想到伴读差使,便觉十分头痛,只好说:“东宫在哪儿,我去求见。

    ”道清摆手笑道:“东宫哪儿是想去就去的,先得写好折子,太孙看了,自会召你入宫。

    ” 乐之扬无法,只好写了一封折子,说明因事远出,至今方回,太孙如果有暇,还请赐见云云。

    写完派小道士送到东宫。

     不久小道士回来,随行还有一个太监,手持一封手谕,乐之扬展开一看,正是朱允炆所写,令其明日一早,前往东宫陪侍。

     一夜无话,次日乐之扬起一个大早,漱洗穿衣,吃过早饭,便有东宫的马车来门外迎接。

    东宫地处紫禁城东面,与皇帝所住的宫城仅有一墙之隔,到了宫外,换乘小轿,从侧门入宫,到了一面照壁之前,方才下轿行走。

     走了百十步,忽然听见笑声,太监指引之下,乐之扬进入一间书房,但见朱允炆坐在上首,正和三人说笑。

    其中一个是黄子澄,另有两个文官,一个年过五旬,国字脸膛,须髯丰茂,另一个四十出头,面如冠玉,风采都雅。

     朱允炆看见乐之扬,站起身来,拍手笑道:“道灵仙长来了。

    ”乐之扬上前一步,合十行礼。

     “放肆。

    ”黄子澄面露不快,“见了太孙,怎么不行大礼?”乐之扬笑道:“黄大人是俗家人,行的是俗家之礼,小道方外之人,行的自然是方外之礼。

    ” 黄子澄正要反驳,朱允炆摆手说:“罢了,老神仙见了圣上,照样稽首而已。

    ”黄子澄冷笑道:“他小小年纪,无功无德,怎能和老神仙相比?” 朱允炆笑笑,指那国字脸的官儿说:“这一位是齐泰齐大人,现在兵部任职。

    ”又指那都雅官儿,“这一位卓敬卓大人,官居户部侍郎,这二位虽说不是伴读,可是学识精深,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 乐之扬向二人施礼。

    卓敬打量他一眼,忽而笑道:“太孙殿下,看见道灵仙长,我忽然想到一件怪事。

    ” 朱允炆笑道:“什么怪事,说来听听?”卓敬道:“下官乡里有一户农家,去年猪栏里多了一只刚出生的小狗。

    乡亲们都很奇怪,议论说:‘道是狗养的,又是猪的种,道是猪生的,又是狗的种’。

    ”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黄子澄故意问道:“此事十分有趣,但不知跟道灵仙长有何关系?”卓敬笑道:“‘道是’不就是‘道士’么?”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原来,朱允炆恼恨乐之扬当日压过自己的风头,授意三个心腹,设法羞辱于他,殿中的道士只有一个,卓敬说的这个笑话,暗示乐之扬不过是猪狗之徒。

     乐之扬心中气恼,脸上却不动声色:“这么说起来,小道这两日也遇上了一件怪事。

    ”三个官儿对望一眼,均是微微冷笑。

    乐之扬视若无睹,接着说道:“我住一家客栈,忽听一个客人和店主人吵闹,上去一瞧,却见马圈里多了一头毛驴。

    ” “何足为奇。

    ”黄子澄冷笑道,“马圈里就不能养驴么?”乐之扬笑道:“驴是能养的。

    可是客人说了,他关在马圈里的明明是一匹马,一夜之间,怎么就变成驴了?”卓敬接口笑道:“必是店主人偷梁换柱,用驴换了马。

    ” 乐之扬笑道:“客人也这么说,店主人却自有道理,他说:‘客官有所不知,你看这个驴字,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户,你这马所以变成了驴,一定是去户部当了官儿的。

    ’” 殿中一时寂然,卓敬脸色铁青,冷笑道:“照仙长的说法,我户部官儿都是驴么?”乐之扬笑道:“不敢,这话又不是小道说的,而是那一位店主人说的。

    ” 卓敬发作不得,心中好不气闷。

    朱允炆见他失利,也觉不快,向齐泰使个眼色。

    后者手拈胡须,微微笑道:“下官昨日想到一个上联,冥思苦想,始终没有下联,仙长学问了得,还请为下官想一想这个下联。

    ” 乐之扬心中大骂:老子又不是书生,有个狗屁学问,对个狗屁对联?可齐泰指名道姓,若不接招,更惹耻笑。

    当下只好硬起头皮说:“小道才疏学浅,只怕对不上来。

    ” “不妨,你先听上联。

    ”齐泰笑了笑,大声说道,“上联是:‘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 众人大笑,卓敬挑起大拇指,啧啧赞道:“齐大人好上联。

    ” 乐之扬心中大怒,“对锯”即“对句”,这个上联分明骂自己是猴子,若是对对子,甘拜下风也无不可,既然是骂人,那可万万不能输给这老畜生。

    一念及此,忽然想起先前说过的笑话,脑中灵光一闪,笑嘻嘻说道:“齐大人,我下联有了,只是多有冒犯。

    ” 齐泰心中惊疑,强笑道:“无妨,下官必不见怪。

    ”乐之扬微微一笑,朗声说道:“一驴陷足淤泥里,老畜生如何出蹄?” 众人呆了呆,忽地齐声叫“好”,唯独齐泰一张脸涨红发紫,勉强挤出笑脸,却比哭还难看。

    朱允炆瞅他一眼,笑道:“齐大人不要生气,这上下二联真是绝配,出蹄、对锯,当真妙极,无怪圣上另眼相看,仙长果然才智不凡。

    ” “不敢,不敢。

    ”乐之扬笑道,“不过运气罢了。

    ” 三个文官连折两阵,锐气尽扫,朱允炆也知三人不是对手,再斗下去,更添羞辱,当下掉转话头,论起学问。

     黄子澄三人都是当今大儒,若论读书多寡,乐之扬及不上他们一个零头,可他颇有几分歪才,又没有礼教约束,对于任何学问,总有独到见解。

    三个儒生听他邪说外道,均是怒气冲脑,可是辩驳起来,乐之扬诡辩不穷,往往三言两句,堵得三人哑口无言。

     朱允炆虽觉这小子离经叛道,可是言论新奇,颇能消愁解闷,故也任其发挥,并不加阻拦。

    起初两人只论学问,过了几日,稍稍涉及政事。

    说到四书五经,乐之扬不过一个草包,可是处理政务,颇有些天分,任何疑难到他手里,总能想出妥善法子。

    朱允炆按他说的批复奏章,朱元璋鲜有改动,若是黄子澄等人的主意,往往被老皇帝骂得狗血淋头。

    久而久之,朱允炆对乐之扬观感大变,甚至于生出依赖之心。

     黄子澄等人妒恨交迸,东宫里的太傅、伴读,均是八股出身的大儒,酸味相投、串通一气,将皇太孙视为禁脔,决计不容他人染指。

    更何况乐之扬一个道士,不通儒术,少年得志。

    众儒生小考大考,熬得须发斑白,方才到此地位,一个小小道士,无功无德,焉能一步登天。

     因此缘故,儒生们百般刁难,处处跟乐之扬作对。

    徐府赴宴之事,早已传遍朝野,黄子澄逮住此事,大做文章,在朱允炆面前加油添醋,将乐之扬说成是燕王府的奸细。

     诸王之中,朱允炆最忌晋王、燕王和宁王,三王镇守北方,手握大明朝一半的精兵强将。

    而在三王之中,燕王英武绝伦,更是朱允炆的眼中钉、心头刺,故而听了儒生们的挑拨,朱允炆心生忧虑,又和乐之扬疏远起来。

     乐之扬明白皇太孙的心思,乐得清闲,得过且过。

    朱允炆不问,他也决不多说,儒生们若是挑衅,他也毫不客气,文来文对,武来武对。

    说到冷嘲热讽的本事,十个大明朝的状元也不是他的对手。

     十余日一晃即过,席应真留在禁城,始终不出。

    乐之扬百无聊赖,便以练功为乐。

    修炼已久,他发现,一身真气虽说变正为逆,可只要反吹《周天灵飞曲》,仍可使得真气逆转。

    每次逆行之际,真气奔流如火,灼热难当。

    这时,只要修炼神秘人所传的心法,真气又会转为顺势,漫如凉水,侵润百穴。

     如此忽正忽逆、时冷时热,乐之扬只觉有趣,反复导引真气,直到顺逆、冷热随心所欲。

    这么朝夕苦炼,体内的真气越积越厚,似乎每日都有精进,乐之扬大受鼓舞,于是修炼更勤。

     这一日夜里,他吹起《周天灵飞曲》,正吹了一遍,又反吹了一遍,等到真气逆行了一个周天,忽又放下笛子,练起神秘人所传心法。

    真气顺势而行,走到“百会穴”时,头顶突地一跳,真气忽然变快,钻入小腹丹田,乐之扬尚未还过神来,那股真气转了一转,忽又分为两股,从丹田之中流了出来。

     两股真气一冷一热,一柔一刚,穿过会阴,直抵脚心。

    在涌泉穴盘旋时许,直到冷者变热、热者变冷,才又双双流回,在“命门穴”汇合,顺着背脊直冲后颈。

    过了“玉枕穴”,忽又一分为二,热气冲上头顶,冷气顺着舌尖流入咽喉,那感觉就像是三伏天喝下一杯冰雪水,畅快之极,难以言喻。

     真气忽集忽分,忽冷忽热,乐之扬惊奇之余,又觉十分不解,浑不知无意之中突破瓶颈、修为精进,时下水火相济、龙虎交媾,一身之中造化阴阳,正是自古练气士梦寐以求的秘境。

     久而久之,乐之扬只觉身轻意爽,飘飘欲举,四面至幽至寂,眼前大放光明。

    寂静中,他的知觉变得异常敏锐,尤其一双耳朵,数十丈之外,花落鸟飞,无不清晰可闻。

     霎时间,乐之扬的心里涌起一股喜悦,活泼泼,亮堂堂,正如佛经里所说:“见大光明、得大欢喜”,这一股欢喜满足,绝非语言所能形容。

     又过良久,乐之扬收功起身,凝神内照,只觉神满气足,阴柔、阳刚两股真气有如两股泉水,随他心意,分合自如。

     乐之扬察看一阵,忽又想起《剑胆录》里的《夜雨神针谱》,寻思道:“针谱里说,若要发出神针,必须‘刚劲为弓背,柔劲为弓弦’,我如今有了阳刚、阴柔两股真气,何不试试这个法子?” 他走出云房,来到一棵松树下方,一掌拍中树干,松针零落如雨。

    乐之扬袖袍一拂,收起松针,取了一枚,依照针谱上的法子发出,嗤的一声,松针飞出一丈多远,钉在墙壁之上。

     乐之扬又惊又喜,试想松针何等轻飘,若非这个法子,飞出三尺也难,如果换了金针,岂不一发伤人? 庭中草木茂盛、蚊虫甚多,乐之扬耳力精进,听其声,知其形,纵在暗夜之中,也能听出飞虫的方位。

    他取了一枚松针,射向一只飞蛾,谁知用力过猛,松针落空,与蛾子掠身而过。

     乐之扬并不气馁,听声辨位,接着试针。

    起初屡射屡空,试了一百余次,忽地开窍,把握住轻重缓急,一扬手,松针电射而出,将一只飞蛾钉在树上。

     从此之后,乐之扬一发不可收拾,嗤嗤嗤接连发针,起初二十针方能射中一只蛾子,到了后来,七八针就能射中一只蚊子。

     这么忘我苦练,不知不觉,天已大亮,阳光照入庭院,乐之扬定眼一瞧,地上密密麻麻尽是飞蛾蚊虫,均被松针刺穿,统统僵伏在地。

     乐之扬小睡了一会儿,兴致不减,又到阳明观后的树林里射杀苍蝇。

    不过两日工夫,林中的苍蝇几乎绝迹。

    这么昼夜苦练,手法越见精妙,松针一旦发出,十只飞虫之中,不过两三只能够脱身。

    乐之扬望着满地虫尸,心中大为得意,暗想:“比起金针,松针更好,金针稍一不慎便会伤人,松针固然能射杀虫子,射中人体,顶多不过刺入寸许,即可制住穴道,又不会伤人性命。

    ” 意想及此,他断了打造“夜雨神针”的念头,采集一袋松针随身携带。

    殊不知,“夜雨神针”出自“穷儒”公羊羽的“碧微箭”,当年公羊羽用的正是松针。

    后来云殊为了征战杀敌,将松针变为金针。

    金针杀人固然厉害,可是比起“碧微箭”来,却少了几分潇洒写意,乐之扬舍金就木,返璞归真,一扫“夜雨神针”的戾气,大合“碧微箭”的法意。

     这一日,朱允炆派人传召。

    乐之扬进了东宫,未到书房,忽听一阵琴声,弹的是一支《月儿高》。

    乐之扬凝神细听,但觉指法尚可,意境却是平平,若与朱微相比,远不及小公主一个零头。

     乐之扬边听边走,进入书房,但见抚琴的是一个中年乐师,黄子澄等人站在一边,见他进来,头也不抬。

    朱允炆坐在书桌之后,望着抚琴男子微微皱眉。

     乐师一曲奏罢,站起身来,抖索索退到一边。

    朱允炆沉默片刻,忽道:“黄先生,你听这曲子如何?” “听来甚好。

    ”黄子澄恭声答道,“中正平和、不怨不伤,正如孔子闻韶,听此一曲,三月不知肉味。

    ” 朱允炆将信将疑,乐之扬却忍不住笑出声来,黄子澄不悦道:“你笑什么?”乐之扬笑道:“我笑这孔夫子当真可怜。

    ” “大胆。

    ”黄子澄怒道,“孔圣先师,也是你随便污蔑的么?”乐之扬笑道:“我说他可怜就是污蔑,黄大人害他老人家一辈子吃素,却又算是什么?” 黄子澄一愣:“你胡说什么?”乐之扬笑道:“这支琴曲平常得很,别说琴中无心、曲中无魂,一头一尾还弹错了调子,‘黄钟’弹成了‘林钟’,‘南吕’弹成了‘姑洗’。

    这样的曲子,孔夫子也能三月不知肉味,那么听了真正的好曲子,那还不吃一辈子素么?” 黄子澄面皮涨紫,好比酱爆猪肝。

    齐泰厉声喝道:“小道士大言不惭,你倒说说,什么样的曲子才是好曲子?”乐之扬笑了笑,淡淡说道:“宝辉公主就弹得很好。

    ” 一群官儿面面相对,一时说不出话来。

    朱允炆叹一口气,说道:“十三姑的琴技自然是好的,但她身为公主,不能参加‘乐道大会’。

    ” 乐之扬一愣,看那乐师,暗暗纳闷:这样的货色也要参加乐道大会?转眼一瞧,忽见黄子澄神色局促,心中忽地敞亮:“是了,这个乐师,一定是他举荐给太孙的。

    老小子不懂装懂,明明一窍不通,偏又喜欢卖弄。

    若派他的人选,非得输掉裤子不可。

    ” 忽听朱允炆又说:“道灵,听说你的笛技精妙,曾与十三姑合奏过?”乐之扬道:“精妙不敢,粗通罢了。

    ”朱允炆说道:“此次乐道大会,皇亲国戚均要派出乐师,我身为太孙,自也不能落人之后。

    近日挑选的几个乐师,均是不合圣上之意。

    你说得对,乐道大会第一轮,要比六种乐器,若连古琴也弹不好,其他的就不用提了。

    ” 黄子澄垂头丧气,挥一挥手,那个乐师默默退了出去。

    朱允炆又问:“道灵,你可有合适的人选么?”乐之扬一愣,摇头说:“没有。

    ”朱允炆叹一口气,脸上流露失望之色。

     乐之扬见他神情,不由心想:“这皇太孙为人不坏,可惜性情懦弱,偏听偏信,加上身边一群儒生,天天之乎者也,故而软弱之外,又多了几分迂腐,他若当了皇帝,只怕有点儿不妙。

    ” 朱允炆沉默一时,又说:“道灵,今日召你前来,实是圣上要来东宫巡视,你身为东宫伴读,可不要出什么纰漏。

    ” 他说得含蓄,乐之扬却明白话中深意,所谓不出纰漏,正是要他谨言慎行、不得多嘴多舌,当下笑道:“太孙放心,小道决不妄言。

    ” 朱允炆见他识趣,稍稍心安。

    这时一个太监入内,报道:“圣驾到了。

    ”朱允炆应声起立,正了正衣冠,率领僚属前往迎接。

     到了宫门,一队人马迤逦而入。

    朱元璋高高在上,坐着一乘步辇,朱微在他身边服侍。

    她目光转动,看见乐之扬,雪白的双颊染上一抹红霞。

    两人的目光一触即分,小公主有意无意地转过目光,呆呆望着远处的飞檐。

     乐之扬心冷如冰,明知朱微有意避嫌,仍觉一阵说不出的难受。

    这时,朱元璋将手一扬,队伍停了下来,步辇四周,有如众星拱月,围着若干男子,个个鲜衣怒马、气势轩昂,其中几个乐之扬也认识,一是燕王朱棣,二是宁王朱权,蜀王朱椿也在其列。

     朱棣身边,一个胖大男子与他并辔同行,年纪已然不轻,生得细眉长须、笑脸团团,从头到脚一团和气。

    两人身后跟着一个四旬男子,黑须长脸,目光冷峻,只看相貌,倒与朱元璋十分相似。

    而在蜀王之后、宁王之前,又有四个年轻男子,挽缰勒马,一团傲气,看其袍服,也是藩王一流。

     乐之扬粗粗一数,着藩王服饰的约有九个,不由心想:“道衍说朱元璋儿子众多,势力最大的共有九个。

    看这数目,莫非就是九大藩王,这帮王爷齐聚东宫,朱元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但乐之扬迷惑,朱允炆也感意外,愣了一下,上前拜倒,说道:“孙儿恭迎圣驾,拜见各位王叔……”正要磕头,朱元璋一摆手,冷冷道:“免礼了,起来吧!” 朱允炆应声站起,忽听朱元璋又说:“你是朕的太孙,将来的皇帝,按理说,你的叔父们改向你磕头才对。

    ” 九大藩王均是一愣,胖大男子呵呵一笑,当先跳下马来,扑通跪倒,笑嘻嘻说道:“晋王朱棡,拜见太孙殿下……”朱允炆慌忙上前,连声说:“三叔请起,三叔请起……”正要搀扶,忽听朱元璋说道:“扶什么?让他跪,将来你是君,他是臣,臣子跪皇帝,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一边说,一边看向诸王,目光森冷,凛凛逼人。

     老皇帝目光所及,藩王们纷纷下马,一字排开,齐整整跪在朱允炆的面前。

    这一下来得突然,朱允炆先是一惊,接着又是一阵狂喜,望着眼前一排人头,莫名地激动起来,双拳紧握,浑身发抖。

    要知道,这些藩王一向自大,常以叔父自居,除了少数几人,其他人见了太孙多无礼数,如此齐齐跪拜,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东宫门前一片寂静,只有风吹旗帜,发出猎猎之声。

    跪了一盏茶工夫,朱元璋方才说道:“起来吧。

    ” 九王这才站起身来,一个个低眉顺眼、神气狼狈,活似一群打败了的公鸡。

    朱元璋扫过众人,冷笑说道:“我知道,你们九个,一向对太孙十分无礼。

    以前的,朕过往不究,从今往后,藩王就是藩王,皇上就是皇上。

    朕归天以后,你们对待太孙,就如对朕一样,有人胆敢作乱,天下之人,当可鸣鼓而击之。

    ” 诸王随驾前来,万不料朱元璋会来这一手,一时人人发呆,不知如何回答。

    朱元璋面露不快,厉声喝问:“听见了么?” 诸王应声一惊,纷纷答道:“听见了。

    ”声音有先有后,有高有低,乐之扬只从声音里面,就能听出这九个人各怀主意。

    朱元璋比他精明十倍,自也听出不对,脸色一沉,冷冷道:“你们不用骑马,随我步行入宫。

    ” 诸王无可奈何,弃马步行。

    乐之扬正要跟上,忽听有人叫喊,回头一看,只见席应真从一乘小轿中探出头来,慌忙迎了上去。

     大半月不见,老道士的面容越发枯槁。

    乐之扬看出他油尽灯枯,心中不胜难过,席应真看出他的心思,笑道:“放心,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唔,这些日子,你还好么?” 乐之扬小声说:“我遇上一些奇事,正要跟你商量。

    ”席应真看了看四周,笑道:“过了今日,我要回阳明观住上几天,那时再说不迟。

    ”乐之扬默默点头,跟在小轿后面。

     到了东宫正殿,朱元璋斜倚步辇,随口说道:“允炆,你近来学问精进,奏章也批得不错,从今往后,除了生杀赏罚,其他的奏章不用给朕看了。

    ” 他口中夸赞孙子,双眼却扫过九个儿子。

    那九人都是一方诸侯,面对老皇帝的目光,却一个个缩头缩脑、噤若寒蝉。

    晋王为诸王之首,忙笑道:“太孙天生仁孝、聪明过人,父皇把江山交给他,那是万万错不了的。

    ” 朱元璋扫他一眼,冷冷道:“但愿你心口如一。

    ”晋王脸色一僵,强笑道:“父皇如是不信,孩儿把心掏出来也行。

    ” “那也不用。

    ”朱元璋淡淡说道,“你心里的念头,朕是一清二楚。

    太子在位的时候,你就偷偷摸摸干了不少蠢事。

    太孙年少识浅,你更觉有机可乘了对不对?”晋王面皮发白,头上、背上冷汗直流,连声说:“罪过,罪过,儿臣几个脑袋,敢有非分之想?” “谅你也不敢。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一转,“老四,你呢?” 朱棣微微一笑,从容说道:“父皇高看我了,儿臣一介莽夫,砍杀几个鞑子,勉强还能胜任。

    至于当皇帝、坐江山,儿臣一无心,二无胆,三无本事。

    儿臣生平所愿,不过是守疆戍边,老死在北平城里。

    父皇放心,谁敢对太孙不利,老四我第一个出兵勤王,杀他个落花流水。

    ” 这一番豪言壮语,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拈须说:“果然是老四,颇有自知之明,说到打仗么,其他八个兄弟,怕也没人打得过你。

    ”朱棣呵呵一笑,说道:“父皇过奖了,老四再会打仗,也是太孙手下的一条猎犬,叫我咬谁,我就咬谁。

    ” 朱元璋笑了笑,又向酷似自己的冷面男子道:“老五,你有何高见?”这男子正是周王朱橚,排行第五,闻言一脸木然,不咸不淡地回答:“儿臣醉心医术,从来无意于权势。

    ” 朱元璋皱起眉头,将他打量一番,忽道:“那么你说说,大元为何会亡?”周王一怔,随口答道:“大元灭亡,全赖父皇英明神武,一战定陕西,二战破大都,算无遗策,最终克定中原。

    ” 朱元璋啐了一口,骂道:“胡说八道,乱拍马屁。

    ”周王面皮涨紫,小声说:“儿臣愚昧,还请父皇指教。

    ”朱元璋也不理会,转向晋王:“老三,你说呢?” 晋王胖脸堆笑,躬身说道:“大元治国如纵马,视苍生如粪土,将天下百姓分为四等,蒙人为上,色目人次之,北方汉人第三,而将我南方汉人视为末等,肆意欺压,草菅人命,结果大河以南,百姓不堪压迫,揭竿而起,父皇以天纵之资,顺天应人,故能势如破竹,一举灭亡大元。

    ” 朱元璋不置可否,又看朱棣,后者忙说:“我跟三哥想的一样。

    ” 朱元璋冷哼一声,两眼朝天,说道:“你们三个,就只这点儿见识么?”三王对望一眼,齐声说道:“还请父皇指点。

    ” 朱元璋沉默一时,徐徐说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大元之亡,实在亡于皇位的传承。

    元成宗死后,朝廷纲纪大乱,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哥哥传给弟弟,叔叔传给侄子。

    人人觊觎神器、争做皇帝,五年之间,换了五个皇帝。

    皇族间自相残杀,大都也被攻破了两次。

    结果皇权削弱、权臣得势,君臣内斗,根本无心政事。

    正所谓‘天作孽,还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朝廷如此混账,天下又岂有不乱之理?” 说到这儿,他的目光扫过诸王,沉声说道:“皇位传承,实乃天下之根本,一旦乱了次序,大元的下场,就是你们的榜样。

    ” 朱元璋痼疾在身,一口气说了许多,牵动肺腑,禁不住剧声咳嗽,一个太监上前奉上痰盂,被他一掌打翻。

    朱微慌忙上前,叫来茶水,服侍朱元璋喝下,喝了几口热茶,老皇帝方才止住咳嗽,闭上双眼,坐在步辇之上大口喘气。

     殿上一片寂静,朱允炆望着祖父,心中又酸又热,几乎落下泪来。

    自从进入东宫,朱元璋就未曾离开步辇,不是他不肯下辇,而是根本有心无力。

    老皇帝身子虚弱,来日无多,今日强撑病体,实为镇服诸王,树立太孙威信,在他归西之前,了却一件心事。

     朱允炆由衷感动,扑通跪倒在地,说道:“圣上贵体违和,还请准允孙儿入宫,亲身侍奉圣上。

    ” 朱元璋喘息一阵,张眼笑道:“区区小病,何足挂齿,朕的病自有微儿照顾,你只要治理好国家,爷爷我就十分高兴。

    ” 朱允炆还要恳请,忽见黄子澄连使眼色,迟疑一下,起身退到一边。

    朱元璋又喝了一口茶,笑道:“骂也骂完了,接下来做点儿有趣的。

    ”一招手,一个太监走上前来,捧出一张大纸,纸上从左到右画了三幅图画。

    第一幅画,一个光头和尚戴着一个道冠;第二幅画,却是一个道士头上戴着十个道冠;第三幅画,则是一座断桥,断桥一头空空如也,另一头却站满了人。

     众人望着图画,大惑不解,忽听朱元璋说道:“这张图画,乃是昨晚有人贴在城隍庙的门上的,你们谁来说说,上面的三幅画是什么意思?” 太孙和诸王望着图画,均是冥思苦想。

    朱元璋等待时许,无人回答,心中不悦,冷冷说道:“老三,你来说说。

    ”晋王肥脸见汗,躬身笑道:“儿臣愚笨,猜不出来。

    ”朱元璋冷哼一声,又问朱棣:“老四?”朱棣苦着脸说:“父皇又不是不知道,儿臣是个直性子,最不会干这些弯弯曲曲的事情。

    ” 朱元璋看他时许,冷笑道:“口是心非。

    ”朱棣一愣,面皮泛红,讪讪低下头去,朱元璋又看其他藩王,扬声说:“有谁猜出来的?”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朱元璋的眼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校园逍遥高手 女神的近身护卫 我女儿来自未来 医师1879 我的女友是嫦娥仙子 暗灵法医 极品公子 我靠马甲风靡横滨 至尊兵王 铁掌无敌王小军 绝对权力 老衲还年轻 弄潮(掌舵者) 商海谍影 余罪 男人都是孩子(无限关爱有限责任) 爱要说,爱要作 古神的诡异游戏 野痞绅士 神仙超市 刑警荣耀 官仙 天后她多才多亿 转生眼中的火影世界 星云幻想I游戏学园篇 奥术神座 巫界术士 辣手狂医 我女儿来自未来 我的女友是嫦娥仙子 绝对权力 铁掌无敌王小军 商海谍影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人鱼 班底 位置 最强反套路系统(最强装逼打脸系统) 忍界修正带 推理笔记Ⅲ:死神笔记重现 无限之神话逆袭 天神主宰 仙界第一商贩 我的美女老师 无限道武者路 武林天骄 满江红 帝疆争雄记 六指琴魔 隐侠传奇 七星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