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3)
到“洁净工程”上,问:“‘洁净工程’最近有哪些新进展?”田晓堂回答道:“进展很快。
目前整治区域内的道场、水渠硬化工作已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农户改水、改厕、改圈工作已完成了大半。
”包云河高兴地说:“这就好。
看来陈春方他们工作还是抓得蛮扎实的,工作效率也很高嘛。
你今后要多去戊兆看看,加强督办。
”田晓堂应道:“好,我明天上午就过去一趟。
”翌日,田晓堂和钟林去了戊兆。
在姜珊的陪同下,来到工程现场。
站在几个月前陪包云河走过的那座石桥上,放眼望去,目光所及令田晓堂不由为之一振。
昔日那种脏、乱、差的情形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整、洁净的水泥道场,全面硬化的水渠护坡,坡下流水波光粼粼,坡上树苗新绿初绽。
田晓堂看得高兴,就不停地向姜珊问这问那。
姜珊却似乎不爱说话,问一句就干巴巴地答一句,脸色也阴沉沉的。
田晓堂感觉姜珊今天的状态不大对劲,不免就有些疑惑。
中午回到县宾馆,田晓堂和钟林商量了一下,决定按计划给县局调拨一部分项目资金。
下午,田晓堂安排钟林继续去看工程现场,自己则叫上姜珊,说:“你陪我出去走走吧。
”
下楼时,姜珊问道:“你要去哪里?远不远?”田晓堂说:“不远,就在这县城里面。
不过,可能有点难找。
”姜珊又问:“那是什么地方呢?”田晓堂笑道:“不用急嘛,上了车我再告诉你吧。
”姜珊说:“这县城的旮旮旯旯我都熟,没有哪个地方找不着。
”田晓堂说:“那可不一定,你不要把海口夸早了。
”姜珊偏不服输,说:“我才不信在这小小的县城里,还有我不晓得的地方。
”田晓堂又问:“我听说在戊兆县城以北,有一片很大的榕树林,你知道吗?”姜珊说:“没有啊,城北都是水果基地,只有柑橘、梨桃之类的经济林。
”田晓堂噢了一声,轻皱了一下眉头。
上了别克,甘来生打响马达,问:“田局长,现在去哪?”
田晓堂说:“去田荷街。
”
甘来生问:“田荷街怎么走?”
田晓堂朝姜珊努了努嘴,笑了笑,说:“你问姜局长吧,这是姜局长的地盘,她刚才就说过,这县城里没有哪块地方她不熟的。
”
姜珊却面露难色,说:“什么田荷街?戊兆有这条街吗?你该不是信口编个街名,来逗小女子开心吧。
”
田晓堂说:“哪能呢。
我告诉你吧,这田荷街,田野的田,荷花的荷,这个街名在100多年前就有了,几乎和戊兆县名一样古老。
”
姜珊说:“是吗?我还真不知道呢。
这街名只怕早已废弃不用了吧。
”田晓堂嘲笑道:“我刚才说你把海口夸早了,你还不相信。
”
田晓堂让甘来生将小车熄了火,等姜珊打电话去找人打听古老的田荷街现在何处。
姜珊先打114查询,未果。
又接连找了几个同事、熟人,都是一问三不知。
姜珊犯难了,蹙着眉头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再问谁能够问出个结果来。
田晓堂提醒她说:“你问问方志办的人吧。
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研究历史沿革、地理区划什么的,说不定清楚呢。
”
姜珊猛地将头一拍,眼睛一亮,说:“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正好我有个高中同学在那上班。
”马上打那个同学的电话,同学听罢,想了想,却也说没听说过。
不过她还是给姜珊留了一线希望,说马上去请教一下方志办已退休的一位老同志,要姜珊等着她的电话。
田晓堂摇着头,叹道:“真没想到啊,一条田荷街,才不过百年时间,居然就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找不着了。
”
好在姜珊那个同学很快就回了电话,说在老同志那儿终于问到了,田荷街的街名在30多年前就更改了,它的位置在现在的胜利路附近。
赶到胜利路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