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1/3)
舒培德果真厉害,很快就成了西州私营企业的头块牌子。
西州的国有企业怎么也搞不好,个体企业却是红红火火。
地委笔杆子弄出很多文章,多是以陶凡的名义发表。
省里就重视起来,派人下来整材料。
时下流行说“现象”,所谓“西州现象”就这么诞生了。
省里想在西州开个现场会,促进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可是有些理论家们还在为个体私营经济的概念打文字官司。
省委书记亲赴西州调研,同陶凡彻夜长谈。
陶凡的心情竟有些沉重,说:“我们再也不要在概念上做文章了,而应从实际出发。
西州各县市的财政过去都很穷,这几年收入上升很快。
为什么?我们算了账,原来个体私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增长了十五倍,占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多。
忽视基本的经济事实,钻进经济或政治概念中去玩文字游戏,不行啊。
”
省委书记说:“你的忧虑我有同感。
但中国的问题让有些人弄起来,就不会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都说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现实生活中或是关键时候,政治仍然是中国最大的事情。
我反复考虑过,我们省里如果率先开个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经验交流会,在全国就出风头了,却不知道是祸是福。
但是这项工作又太重要了,必须开个会促促。
”
陶凡说:“我建议会还是要开,只是会议名称起得策略些。
不叫经验交流会,而叫研讨会。
只要各地市一把手都参加会议,效果一样。
”
省委书记哈哈大笑起来,说:“老陶,你可是老奸巨猾啊。
好好,就叫研讨会吧。
你们好好准备一下,这个会议要开得有历史意义。
”
不论哪里来人调研私营经济,必然要去舒培德公司。
舒培德就得细细汇报,说自己的经验主要是哪几条。
陶凡亲自去了一次,听舒培德汇报了个把小时。
那天陶凡很高兴,竟同意在他公司吃了中饭。
趁陶凡上洗漱间去了,关隐达对舒培德说:“你情况介绍得不错。
我有个建议,你要根据不同的汇报对象,准备几种不同版本的汇报材料。
上级领导来了,你汇报要简短,最多十分钟,留下时间由他提问题。
人家领导多问几句,就是调查研究了。
今天陶书记一声不吭听你讲了个把小时,已经是稀罕事了。
说明陶书记很看重你。
”
舒培德忙说:“都是关科长关照得好。
”
关隐达接着说:“领导大概会提什么问题,你事先要有所准备。
每次领导提过的问题,你要记住,说不定下次别的领导还会问到。
这叫英雄所见略同。
若是上级单位写材料的笔杆子来了,你就要讲详细些,时间也可以长些,个把小时没关系。
新闻记者来了,你只需讲三两句,就由他们提问题得了。
他们了解情况从来都只是表面上,深入不下去的。
还有,你要注意些措辞。
比方说,你喜欢说自己的经验主要是哪几条,这不好,别人听着以为你不谦虚。
你要把经验说成做法,说我的做法主要是哪几条,或者说我个人的粗浅体会有哪几条。
”
舒培德点头不止,说:“关科长说得对。
你这么一点,我就通了。
”
舒培德确实一点即通。
他不断地汇报,一而再,再而三,快训练成职业新闻发言人了。
慢慢的,他出现在桃岭的次数越发多了。
陶凡对他客气起来,竟请他进书房坐过一次。
全省发展私营企业研讨会上,舒培德作了书面发言。
舒培德发言时,坐在主席台上的省委书记偏过头,同陶凡耳语了几句。
两人都微笑着点了点头。
眼尖的人看得出,省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