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中国式秘书> 第九章

第九章(1/3)

55 还有几天就是重阳节,冯开岭突然决定,要到省里跑一跑,看望几个老领导。

     在这之前,国庆节和中秋节刚刚过去,冯市长已经到省里跑过两趟,但只是看望了一些现职领导。

    对退下来的老同志,按惯例只有临近春节时才拜访。

     丁市长秘书小吉传递过来的信息,也许确有其事,也许只是风起于青萍之末,还可能是对手施放的烟幕或离间之计。

    可不管怎样,根据年处长传来的确切消息,省里马上就要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接着考察组就会进驻阳城,元旦之前肯定会最终决定市长人选,交由春节之后的人代会投票选举。

    在这期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任何变化也都属正常。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如果真的让张大龙、秦众他们结成某种同盟,事情就糟了。

     “张大龙在阳城的势力不可轻视,特别是有洪书记这个靠山,是个很有力的竞争对手。

    秦众在省里有什么背景也难下结论。

    两股势力一旦搅和到一起,又是背对背的冷枪暗箭,绝对难以防范、不好对付。

    当务之急,是设法破解张、秦联盟,尤其要集中力量对付威胁最大的张大龙,削弱并稳住秦众。

    ”冯开岭打算先从省里的几个阳城籍老干部那儿下手,以迂回战术对张大龙分而化之。

     “还是你代我出面。

    这个时候我频频往省里跑,不太合适。

    ”冯开岭对黄一平说。

     “好的,那些老领导家大多数我都熟悉,以前跟您后边跑过,门牌、电话号码当时也都记下了。

    ”黄一平知道,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

    所谓跑跑,不光是送点礼物,关键还要把话递到,并且该说的必须说到位,起到效果,否则跑了等于白跑,浪费精力和时间不说,也耽误了冯市长的大事。

     冯市长当场开列了一串名单,都是阳城籍在省城退下来的老领导,从省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到各个部、委、办、厅、局的正副职,累计大约有十来个。

     “这些领导都要跑?”黄一平问。

     “尽量多跑几家吧,不过,这两位老同志是重点!”冯市长把名单仔细看了又看,确认没有遗漏,这才在其中两个名字下边画了一道重重的横杠。

     黄一平一看,一位是省国土厅退下来的印厅长,一位是省农村工作部离休的毛处长。

     对于这两位老领导,黄一平很熟悉。

    跟冯市长做秘书几年,他每年都要随同到省城跑几次,其中春节之前肯定要专门看望一下这些阳城籍的老干部。

    通常情况下,冯市长会亲自一家家跑,虽然有时只是蜻蜓点水一坐就走,但那种姿态便代表了重视与尊敬。

    如果冯市长实在跑不开,就让秘书黄一平代劳,礼物还是那些,话却要多说几句,无非解释冯市长何故不能亲临,平常如何对老前辈们百般记挂,或者当场给冯市长拨个电话,由他亲自与老同志表达。

     “知道为什么重点要跑毛处长和印厅长吗?”冯市长问。

     “印老厅长的情况倒是有些知道,毛老处长这里却不清楚。

    ”黄一平道。

     “看来有必要对你进行一点革命传统教育喽。

    ”冯市长呵呵一笑。

     黄一平当然希望掌握多一些背景资料,以便到时候懂得怎么说话,如何拿捏分寸。

     “别看这个毛处长离休前只是省委农村工作部的一个处长,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与市委洪书记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冯市长介绍道。

     毛处长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革命的一位老八路。

    他老家在安徽芜湖,高小毕业后跟随一位同乡出来参军,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并随解放大军接管阳城。

    解放后,毛处长由于年纪太轻,被组织上送到省农学院继续读书,成为五十年代那批“土八路”中的知识分子。

    此后,他长期在省委农村工作部门工作,以常年深入基层、熟悉农村、精通农业而著称。

    他的足迹遍布全省乡村,阳城郊区更是他来得最多的地方。

    那时候,不论多大机关、多高级别下来的干部,但凡到了农村都不兴住宿宾馆、招待所,而是一律吃住在农家。

    毛处长来阳城郊区,最喜欢住宿洪书记家,因为洪书记父亲是当地的种田能手,母亲是妇女队长,家庭出身好,家里收拾得也很干净。

    一来二去,毛处长就与洪书记父母结下深厚友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文革”风起,既是保皇派又是走资派的毛处长在省里遭到批斗,就主动要求下放到阳城郊区,还是在洪书记老家那个生产大队。

    为避免连累洪家,他自己出资建了房子单独居住。

    对于落难了的毛处长,当地农民仍然一如既往亲切友好,洪书记一家更是热情关照,衣食住行、烧洗买汰全部帮助料理到位。

    其时,洪书记兄妹几个正在读书,学校里开门办学、教育闹革命、白卷英雄之类闹得不亦乐乎。

    毛处长依仗在洪家说一不二的威信,要求洪家几个子女不要随波逐流荒废了学业,有空时他还亲自帮助补课辅导。

    这期间,毛处长又与洪家子女结成忘年之交。

     等到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毛处长官复原职,还回到省委农工部任处长。

    同时,为了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农业生产,他还主动要求再在阳城郊区蹲点一段时间,并挂职郊区区委副书记。

    这时,洪书记刚好从阳城农校中专毕业。

    毛处长对洪家子弟熟悉,又感恩于对洪家患难之中给予的关照,就把洪书记带在手边精心调教,不久之后让他担任村支书、公社农技站长,及至后来当上乡党委副书记,一步步正式走上政坛。

     说过这段大概经历,回过头来再说毛处长其人。

    这位从小参加革命的老人,由于有进入农学院系统学习的经历,后来又长期深入农村基层,成为全省有名的农业专家,特别是在治理高沙土、经营水利、沿江农作物布局等方面独有造诣。

    在上世纪,我国还是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十多亿人吃饭乃是第一要务。

    即使像经济比较发达的本省,乡镇工业虽然已经是如火如荼,可农业在整个经济中依然十分重要。

    因此,像毛处长这样的农业专家,按说早应该提拔到某个地市或厅局担任更高层级领导,不想,正是缘于其在专业领域的独特声望,却被省里宝贝般一直“珍藏”在农工部,直到离休也才享受到地厅级待遇。

    不过,也因为此,他在省领导面前颇有发言权,其威望绝不亚于某些位高权重的厅局长。

    尤其下到各个地市,更是深受基层党政负责人的尊敬。

    洪书记之后一路从乡、县到市,进步速度颇快,就与他的力荐有很大关系。

     冯开岭这一介绍,黄一平恍然大悟,难怪这么多年冯市长一直对这个毛处长敬重有加,原来内有玄机。

     “既然毛处长与洪书记关系特殊,那么他与张大龙私交如何?”黄一平问。

     “毛处长与张大龙没有什么交情,据说印象也不是太好,主要是张在省城阳城籍老人那里总体口碑不佳。

    ”冯市长说。

     “哦,那就好。

    ”黄一平不禁松了一口气。

     “到毛处长跟前,知道话怎么说吗?”冯市长问。

     “知道了。

    ”黄一平嘴上这么答,心里却也不是十分把握,就当场将说辞演示一遍,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做了预案。

    冯市长听了,表示满意。

     “这次给毛处长带点什么东西呢?”黄一平问。

     “这个我已经准备好了,你直接找邝明达拿。

    至于印厅长那儿,你熟悉他的情况,一切由你具体操办,所需费用也找邝明达报销。

    ”冯市长说。

     黄一平点点头,表示领会。

     “记住,凡事点到为止,过犹不及。

    老同志们身经百战,见识过的大场面多,千万别把戏演过了。

    还有,在省里不要张扬,遇到熟人尽量躲开。

    ”冯市长再三叮嘱。

     冯市长的这一番推心置腹之语,让黄一平感动不已。

    他想,官做到冯市长这种级别,有时也很难,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身边奉承迎合者不少,可到了关键时刻,真正能说点心里话的人却很少,说到底还是高处不胜寒哪。

     如此说来,黄一平此次省城送礼之行,责任相当重大。

     56 曾几何时,黄一平对于这种庸俗的送礼陋习,极其反感甚至厌恶。

     记得很小的时候,常听老实巴交的父母在家议论,村里某某人家由于给村支书送了一只母鸡,竟然就多领了好多救济粮、款,或者分得了一块户户眼红的良田。

    那口气,就像得好处者不是给别人送了母鸡,而是偷了别人家的母鸡。

    后来读小学、中学,父母亲督促子女们认真学习的警诫之语,就是时不时威胁说:“要是不好好读书,就得像庄东的王小二,把家里准备砌房子的钱拿出来送礼,才被村里推荐到乡办砖厂上班。

    ”其实,那个王小二不过是砖厂里一个普通装卸工,完全凭苦力挣钱,可是让黄一平父母这么一说,就像他挣的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脏钱。

    总之,在黄一平幼小的心灵里,早已播下仇恨送礼的种子。

     在N大读书那四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一流,一手现代诗做得行云流水,在学生会副主席、诗刊副主编等多个岗位上也非常卖力,加入党组织本来应该板上钉钉,可班上仅有的最后一个名额,却让一位经常往总支书记家拎板鸭的同学抢了。

    等到毕业时,包括方教授在内的几个老师都极力举荐他留校,按照考试成绩也是非他莫属,最后还是被另一个同学鸠占鹊窠。

    据说,那个成绩平平、表现一般的同学,家里开着工厂,其父用卡车往学校领导宿舍区送礼,近乎于南方上门推销产品惯用的一个形容词——“洗楼”。

    后来分配回到阳城,按N大的名气与黄一平个人实力,怎么说也应该分在省属阳城中学,不料半途又遭遇暗算,竟被发配到城郊结合部的三流学校五中,直到借调局里才知道,又是落败于送礼那一套。

    经过如此重重打击,黄一平对送礼一度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声称此生绝不染指。

     “不会送礼的秘书,不是个好秘书。

    ”冯市长说这话时,黄一平刚跟冯市长不久,那时恰好临近元旦、春节。

    乍闻此言,黄一平相当吃惊。

    他不明白,做好秘书与会送礼之间,有什么大不了的关系。

     当然,冯市长话里的意思,绝不是暗示黄一平给他送礼,而是他需要黄一平明白送礼的重要与必要,以便日后随同他送礼时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甚至有些礼还必须由黄一平代他出面。

     跟在冯市长后边这么多年,黄一平几乎从来没有给他送过礼,甚至反过来还收了市长不少礼物。

    记得刚做冯市长秘书时,汪若虹提醒丈夫,恐怕要给冯市长送点礼,却遭到黄一平的坚决反对:“我是和他一起工作,又不是求他恩赐,送什么礼?” “礼是肯定要送的,现在不要说当官的,就是稍微有点权势的人,哪个不收礼?”汪若虹毕竟在医院工作,看多了医生收红包,自己也跟着尝点小甜头。

    对送与不送的效果反差,她有切身感受。

     “估计送也是白送。

    ”黄一平觉得,冯市长肯定不会收他的礼,说不上具体理由,只是有此感觉。

     最后,黄一平还是依了妻子,两人上街给冯市长夫妇各买了二斤进口毛线,花掉两千多块钱,相当于全家三个月的生活费。

    结果,冯市长果然不肯收,还让朱洁拿出不少食品之类的东西送给他们。

    黄一平和汪若虹当时很尴尬,冯市长却宽慰道:“你们以后不要给我送东西了,小黄跟在我后边工作,会比较辛苦,我应当感谢你们才是。

    ”朱洁也帮腔说:“我们条件比你们好,家里也不需要什么,以后大家就当一家人相处吧。

    ”从那以后,黄一平就再也没给冯市长送过礼,倒是冯市长逢年过节总要顺便给他些东西,虽然大多是鱼肉禽蛋之类的鲜货,但终归是领导反过来给他送了礼。

     起初,冯开岭也看出黄一平对送礼的抗拒。

    别的事情可以勉强,这种事却不行。

    于是,采取了迂回战术,渐而进之。

     “一平啊,你当初在N大读过四年历史,现在我倒要考考你,这送礼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讲究?”第一次陪同冯市长送礼归来,闲聊时,冯市长如此发问。

     “送礼之风,自远古即已有之,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常识性问题,自然难不倒黄一平。

    既然是无事闲聊,又是冯开岭出题,他正好借机显示一番N大的史学功夫——古人一向崇尚“非礼勿施”、“礼多不怪”,但这种纯粹精神层面上的礼仪,渐渐被金钱物质之礼所替代,且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大力抑制送礼贿赂恶习,不惜苛刑重典,包括剥皮抽筋之类的刑罚无所不用其极,可始终无法根治这一顽症。

    到清一朝,送礼不仅常见于官员日记、信件、公文,而且在上呈皇帝的奏章中也多有记载。

    那时,仅仅属于法律规章许可、规定的礼数就有多种,比如,参谒上司,须备见面礼;凡遇年节,要送节礼;生辰喜庆,必致贺礼;题授保荐,当呈谢礼;升转去任,聊赠别礼。

    据史书披露,到康熙朝后期,一个两江总督,仅上任时收到的“见面礼”就有一万多两银子,相当于四百多万元人民币。

    而且,那时送礼,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称,叫“敬”。

    当时的地方干部离京时,送给朝廷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银子叫“别敬”,夏天让上司购买清凉用品的钱叫“冰敬”,冬天添置取暖用品的钱叫“炭敬”,给领导妻女的称“妆敬”,给正上学读书孩子的叫“文敬”,还有“年敬”、“节敬”等等。

    什么样的官员一年里允许收几次礼,哪一级干部一任须送多少礼,几乎完全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皆心知肚明,且形成了某种必须遵守的规矩。

    凡事一旦成了规矩,事情往往一下就变得简单起来——上头不收不行,下边不送也不行。

     “这么说,如今送礼之风盛行,从历史角度考量,倒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倒具有历史文化的自然传承与延续,是这样吗?”冯市长又问。

     黄一平当即被问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他没有想到,自己刚才的一通宏论,竟然被冯市长巧妙利用,成为送礼陋习的一件华丽外衣。

    他内心里不能赞同这种说法,却又无法辩驳之,感觉是被偷换了概念。

    事实上,当今官场的这种送礼之风,已经远离古代那种情义、礼仪与规矩,更与文化扯不上边儿。

    按理说,上下级之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有些礼节性钱物往来,当是情理中事。

    古人送礼讲究事出有名,名正方能言顺,受之也才泰然。

    比如,春节、中秋节送礼是表喜气,婚丧嫁娶送礼以示客气,现在则不然,什么端午、重阳、清明乃至情人节、圣诞节等等,只要找到借口就想着法子送。

    有权势之人,一年甚至可以庆贺几次不同日月、时辰的生日。

    相互有直接管辖隶属关系者要送,没有这种关系却有利用价值者,也要送。

    以前送点土特产品都要遮遮掩掩,现在送黄金、美钞、人民币都是直来直去。

    早先几年,举国城乡流行一句“跑部跑省”的口号,后来又直接演变成“跑部钱进”,是谓县、市一级基层官员,跨过市、省这类上一层级,直接到京城里找国家部委,通过同乡、同学、朋友之类关系,批项目、要资金、拉关系、觅好处。

    很多地方因此而尝到甜头,便拨出专门费用、人员、经费,全力以赴放在这种跑和要上,从而滋生出更大范围、更为严重的送礼之风。

    中国文字中,看望、拜访之类词句本也文雅,可在官场里一番浸染,渐渐就违了本意、变了味道,成为送礼行贿的隐语。

    而且,如今官场之礼,远不像古代那样有规有矩。

    这种没有规矩的滥送,往往比那些规矩来得更加可怕,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亵渎。

     可是,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黄一平的送礼观亦然。

    自从到市政府工作,特别是做了冯市长的秘书,耳闻目睹乃至亲身参与了种种送礼过程,黄一平渐渐明白,送礼不仅是中国漫长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当今中国官场的一个有机组织,已经渗透到包括官场在内的中国社会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其力量之大堪比阿基米德期待已久、孜孜以求的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

    何况,黄一平因了市长秘书这个特殊位置,也开始频繁接受别人所送之礼,且渐觉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了。

    如今,每逢大年小节前夕,黄一平就会特别期待,特别亢奋——那种给别人送礼、自己也收点小礼的感觉,别提有多舒坦、有多刺激了。

     由此而论,像黄一平这样的市长秘书,几年操练下来,如今又岂能不谙熟送礼这一官场必修课程? “送礼是一门学问,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冯开岭斯言,丝毫没有半点玩笑的意思。

     幸好黄一平悟性不低。

    跟随冯市长这几年,耳濡目染,潜心研习,黄一平送礼之技艺已经大为长进,深得其中精要,也深受冯市长信任及受礼诸君嘉许。

     记得第一年跟随冯市长出去送礼,黄一平还只是一个单纯的随从、跟班,只能做点拿拿接接之类的体力活儿,一般进了屋东西丢下就退到室外等候,或者即使随领导进门坐下,也只是一言不发。

    但是,冯市长常常会特别交代:“记住这些人家的门牌号码、原任职务、家庭成员,下次再来你可能就是我的全权代表。

    ” 黄一平听了,马上就得提起精神,特别当心,生怕下次单独上门会出错。

    也因此,黄一平对冯市长送礼的那些门道,就特别留意,暗中观察、揣摩其中的诀窍。

     通过跟随冯市长送礼,黄一平发现,送礼之道貌似粗俗,其实还真是充满玄机,细细推敲起来简直就是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

     冯开岭送礼,因为对象身份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档次、类别,思虑相当精细。

    他在省里工作过,又直接受制于省这一级,因此送礼的重点自然就在省城。

    在省里工作那会儿,多数省领导他都熟悉,领导们也大都认识他。

    现在,离开六七年了,还是有不少领导与他相熟,其维系纽带主要便是每年拜访那么一两次。

    平常,给这类省级领导送礼,十之八九遇不到本人,只能随同礼物丢张名片给家属,领导未必就能看到或记得。

    但是,无论如何跑还是要跑的,有鱼无鱼撒一网总不是坏事,万一什么时候领导想起,说不定就起了作用。

    冯开岭身为常务副市长,又主管城建、交通、国土、规划、房管一块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最牛古董商 都市超级少年 熬鹰航空业 极品天王 重生之等你长大 神级管家 鉴宝大师 剑道真解 花都兵王 我身体里有只鬼 流氓高手2 我的极品女友们 女总裁的神级保镖 我的黑粉们都重生了 大戏骨 神偷化身 后备干部 身患重症后我有了五具身体 咒术最强说他要做大魔王 局长日记 国家干部 进步 生肖守护神 我加载了恋爱游戏 在魔法女校当老师 最牛古董商 太子奶爸在花都 我的大小魔女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2 我的极品女友们 大耍儿之西城风云 重回80当大佬 凤兄 身患重症后我有了五具身体 驻京办主任4 局长日记 官路十八弯1 厨道仙途 仙域科技霸主 反套路快穿 战天魔神 鸿蒙炼神道 武侠大宗师 碧血洗银枪 姑洗徵舞 勇士传 七宗罪 魔手飞环 武林萌主 穿成龙傲天早夭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