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飞驰救援》上映:雄起(1/3)
《邻里之间》热播那会儿,《飞驰救援》也在全面铺开宣传。
暑期档从每年的6月开始计算,这个时间段上映的电影一般都是针对学生。
作为除春节档最大的电影上映期,今年的暑期档仍旧竞争激烈。
除开爱情片,一群没什么底气碰春节档的喜剧电影全部扎堆往这儿挤了。
再加上动画电影,以及在七夕节和七月半鬼节上映的恐怖电影,整个暑期档有超过76部电影定档,不可不谓竞争激烈。
《飞驰救援》为了能争取到一席之地,宣传期也是拼尽全力,花样齐出。
今年春夏刚好国外也起了山火,宣传们便抓紧这个机会,从4月份起就将两年前山城山火救援的时事推广到全平台用户的主页,吸引了一众客户流量。
等他们起了兴趣,再将电影宣传精准“放入”那些目标客户的账号。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部分专业的团队已经回过味儿来了,“爱国情怀”会是中国电影永不能磨灭的主题。
山城山火能跟爱国搭上关系吗?能啊。
你看现在别人也发了山火,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怎么曾经我们能做得到的事,他们却做不好?这引申而出的如何不能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呢?
当然,聪明的的宣传团队们为了避免落人口实,给电影后期带来反噬,并未买通稿去“拉踩”其他,以防有些人逆反觉得《飞驰救援》吃人血馒头,不知道“大灾无情人有情”的道理。
他们做到的只是展示工作,其他更多的,用户们会自己去分析、理解。
这种全面铺开的“广告”造成了余寻光闲暇时打开手机,他的主页都出现了《飞驰救援》的宣传。
他知道前因后果,不禁感慨:“大数据还真是恐怖啊。
”
不仅能够分析用户数据,还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精准投放。
简而言之,你喜欢看的能够看的都是别人让你看的。
余寻光以往用手机用得少,根本没这个觉悟,他是最近刷手机刷疯魔了明白过来了这个道理。
他脑子里突然晃过一个灵感,被他紧紧抓住。
有没有人写过关于大数据的故事?
起了兴趣,他开始搜索,发现网上还真的有一些用户、学者、甚至是大学生做过视频深挖过这种社会现象。
余寻光又上相关网站,发现相关的专业论文都不少。
那有人拍过这样的电影吗?人类自以为掌握了数据,却被数据愚弄。
余寻光去搜索后,发现这类的文娱作品很少,能完完全全反映这个核心点的基本上没有。
他紧紧抓着手机,有一瞬间的心动。
他可不可以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再拍出来?
余寻光想象了一下自己搭建剧组,组织人员,然后监督指导拍摄的经过,越想越心动。
他甚至激动地有些上脸,面颊都红了。
不急,不急。
余寻光告诫自己,现在最紧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不能得陇望蜀,三心二意。
“我们得先把《飞驰救援》的宣传完成,好吗?”他对自己那么说。
戴亮那么好,他的故事值得一个完美的落幕。
余寻光也当然想让全国人民认识「戴亮」这个平凡却伟大的山城的哥。
不去想后来的事,但是他能够空余时间先做部分准备。
灵感,尤其是藏在脑海中的灵感那是不等人的。
余寻光害怕自己忘记,便借着在路上通勤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全写下来。
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到最后余寻光不得不拍拍自己的脸颊,闭目养神。
“清心寡欲”buff就此重出江湖。
《飞驰救援》的故事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毕竟电影是为了宣传自家,山城政府也给电影宣传大开方便之门。
7月3号那天,山城市区车流量较小的地方小封了半天路,举行了电影官方主办的“的哥竞赛”活动。
这场比赛连开5天,选出前3名送家电,除了中奖者不能重复中奖之外,再无其他规定。
为了噱头,电影的男主角裘白、参演电影的张第源和廖源,还有余寻光都开着租来的摩的混在其中。
看比赛的奖品就知道其目的是为了惠民,他们便没有参与这场比赛的名次争夺。
他们享受着被风吹的快乐,觉得无聊了,就控制速度跟自己人比。
这种“控速”的玩法得到了裘白和廖源的好评,毕竟他们一个年纪大了,一个对机车根本不熟。
余寻光当然还在比赛现场见到了当初拍戏时认识的那群的哥师傅,他主动去跟他们打招呼,然后在热情声中合影、谈笑。
“哎呀,啷个能想到你还能回来?”
“就知道你不是啷个忘本滴人。
”
“了不起嘞,能把我们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我到时候一定要去看看你演的爪子样。
”
余寻光马上说:“我请大家看吧!”
的哥们第一时间是拒绝,一群人七嘴八舌。
“不行不行。
”
“对啊,哪有这个道理嘛?”
“没有请客吃饭,还让客人付钱的道理。
”
余寻光就笑着说:“我先请你们看一次,如果觉得好看,你们再带家人看一次,这样算下来,我赚。
”
的哥们就“哈哈”大笑,说他会做生意。
“你注意点哈,小心我们把你自己刷票的事情曝光哟。
”
当然,余寻光也见到了被家长们带来观看比赛的小男孩和小女孩。
男孩的妈妈看着比赛一时技痒,也戴上头盔,出发。
如今已经受了一些的男孩激动地在观看区扯着嗓子大喊:“妈妈,雄起,我要那个大冰箱——”
这些画面都被摄录下来。
后来余寻光要到了视频原件,把画面剪切好了送给了他们。
几场比赛下来,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网络上,《飞驰救援》都迎来了不错的反响。
比赛结束的最后一天,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还组了一个车队。
大家在车尾上绑着电影宣传的竖幅,围着山城繁华的市区绕了一圈。
这份素材晚间还上了当地的电视台新闻。
“本台消息……”
到7月10号,在上映前两天,《飞驰救援》举办了首映礼。
为了致敬山城,这回的活动便在当地选址。
偌大的放映厅来了很多媒体撰稿人,包括山城电视台的记者都在其列,同时还有部分抽到名额的观影团成员。
整部《飞驰救援》算上特效,加上老牌影星裘白和新生代余寻光的搭档阵容,称得上今年暑期档的大制作电影。
这段时间这部电影的宣传如火如荼,不仅同期上映的电影发行方关注着,全国的观众也都多有等候。
首映礼,便是看主创团队到底用没用心的第一现场。
今天的流程是先看电影,再在现场抽人向演员提问。
等观众们都入座后,9点整,电影开始在影厅播放。
当灯光关闭,屏幕亮起,专业的业内人士们都握紧了手里的笔。
影片照例还是制作方的Logo开头。
为了反映出山火燃起后对各行各业的山城老百姓的变化,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
电影按照番位,一开始先给了远在滇省的裘白镜头。
他在上班出门前妻子对他说:“你记得,最近就去跟人提内退的事。
你的年纪和资历都够了,早该从一线下来了。
”
裘白先是勉强,然后才笑着去哄妻子。
镜头跟随者他来到消防站,特意给了滇省站的门头特写。
一路走进大楼,跟路过的战士们一一点头致意。
裘白带着笑意进入办公室,面对着满墙代表着荣誉的锦旗,他又变得惆怅。
他开始用怀念的眼神逐一回忆。
有部分影评人在此处写到:非常电影的港式家庭氛围与开头。
或许把裘白的角色换成警察,更具风味。
也有一两位资深影迷嫌弃港城编剧这种老套的叙述方式,只觉得无聊。
第二个登场的角色是余寻光饰演的戴亮。
奔袭的车流,高楼大厦、远处的山景,悬挂在头顶的烈日,导演在用这种景物镜头介绍山城环境时,也在为接下来会发生的森林火灾做铺垫。
镜头网上移,最终落在靠着摩的,神情有些呆滞,满头是汗的戴亮身上。
以他为基点,镜头再往后拉,露出一群的哥在抽烟的中景群像。
一根烟递到戴亮跟前,同行的的哥热情地问:“戴师傅,抽一根?”
戴亮伸手婉拒,的哥硬塞,他没办法只能接了,烟点燃后再掐在手里,小心地抽上一口。
只一个眨眼,一个动作,人物的内向和不善拒绝就被刻画而出。
影评人写到:余寻光凌乱的发型和他的演技一样优秀。
有另一人也写到:港城导演疏离、冷硬的镜头为余寻光营造出一种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其他类型电影不能具备的。
余寻光年近30,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让他的眼睛里更加富有内容。
或许比起商业电影,余寻光更加适合文艺片。
第三个出场的是在酒店上班的朱思荃饰演的杜鹃。
她在包厢外值岗,包厢里,几个老板正在高谈阔论。
等客人走了,收拾餐桌时,杜鹃手脚麻利地将一些没怎么动过的菜扫进塑料袋中。
她正装着菜,其中有个老板回来了。
一时间,两人大眼瞪小眼。
到底还是老板打破僵局。
他一笑,点头说:“没事,你忙。
”
杜鹃赶忙停下动作,虽然慌,但也不至于傻站着,她问:“您掉东西了吗?”
老板比划,“有一个钱夹。
”
杜娟快速地围着桌子走了一圈,没发现,又跪伏到地上,果然在桌子底下发现了那个钱夹。
她钻进去把东西取出来,拍干净,还给也在找的老板,“您好,找到了。
”
老板接过,不经意间打量了她一眼。
杜鹃的头发梳得整洁,或许是刚才在桌下碰到,她面颊边垂下来了两缕碎发。
她虽然化着淡妆,可妆面斑驳,眉毛没修,脸上的斑点也没遮住,看得出来主人不善打理。
镜头最后还给了她粗糙的手的特写。
老板不知道抱着什么样的想法,从钱夹里取出一张50的钞票递给她。
杜鹃连忙摆手拒绝。
老板把手往钱伸了伸,“拿着吧,这是你拾金不昧的奖励。
”
杜鹃抬眼看了他一眼,才犹疑着接过。
第三个登场的是廖源,他饰演的是一个摩的车厂的维修师傅。
他穿着背心,正在修着车子,旁边是吃了两口的盒饭。
第四个是张第源。
他正和一群玩摩的的人聚在一起,像是要筹划什么聚会和比赛。
之后还有更多的人。
到了夜晚,戴亮在一阵狗叫声回到家,刚开门,小孩就放下遥控器跑过来喊“爸”,换上家居服的杜鹃就从厨房里跑出来,“回来啦。
”
戴亮望着妻子,露出一个甜蜜又温和地笑。
晚饭时,一家三口展开一张折叠桌,坐在小板凳上吃饭。
夫妻二人你来我往互相倒水夹菜,同时照顾小孩,看得出来默契和感情都很好。
杜鹃唠唠叨叨地,说起了今天有个老板给她“小费”的事。
她还感慨:“要不怎么还是好人多呢?”
戴亮说:“下回,你还是要小心些,有些客户蛮得很,要是他看到你收饭菜觉得心里不舒服找经理,那就好麻烦。
”
杜鹃点头,“我这回是大意了些,我下一次一定确定客人走了我再捞。
”
说着,夫妻二人又是一笑。
小孩看着爸爸妈妈,也露出幸福的笑。
他们吃着昂贵又廉价的食物,住在环境并不太好的屋子里,却有着令人羡慕的温情。
其他的家庭里或许也是这样,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温馨。
电影变化的点是在8分钟时,越来越热的天气。
电影屏幕上滚去热浪,从路边焉黄的树叶,老百姓摇着扇子的抱怨,都是看出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