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2/3)
道,判处斩立决,收回丹书铁券,宁远侯府亦要被夺爵,顾廷烨全家则被贬为庶民。
昔日三房留下的庞大的家产,在小秦氏和顾廷炜身死那年,曾由顾廷烨做主,平均分做四份,一份给侯府,一份给四老太爷一房,一份给五老太爷一房,另一份则添做祭田,供族中贫寒子弟读书。
如今证实顾廷烨曾经图谋杀害小秦氏,顾廷烨也已认罪,再由顾廷烨接手小秦氏留下的家产就不合适了,因此包大人做主,把当年分给顾廷烨的四分之一家产,折算成银钱,全都赔给小秦氏留在这世上的唯一血亲顾廷灿。
盛明兰点头表示同意。
而顾廷烨虽然判了斩立决,但死刑之期却没有那么快到来,随着顾家被夺爵,朝中不少人开始毫无顾忌地痛打落水狗,参奏顾廷烨曾经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大理寺已开始着手调查此案,待调查完后一并处理。
盛明兰知道,自古孤儿寡母都难守家产,宁远侯府那些年积累丰厚,又行事高调,自然惹来不少人眼馋,那些落井下石参奏顾廷烨之人,分明是看上了宁远侯府家产那块肥肉,但如今大势已去,明兰也无可奈何,只能未雨绸缪,多提前转移隐匿一些家产,以备自己和孩子们日后生存之需。
行刑之日前夜,顾廷烨一夜未眠,他脑海里如同走马灯一样,回忆着这一生发生的事,时而想起和明兰琴瑟和鸣、生儿育女的幸福时光,时而想起当年立下从龙之功后,在朝堂上意气风发、位高权重的日子,时而又想起年少时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那时的他,也曾认真习武,立志报效国家,早日收复燕云十六州,而随着年岁渐长,少年时最初的梦想似乎也随着岁月的剥蚀一起风化了。
直到那年八贤王来侯府赴宴,席间竟突然提起了燕云十六州,那时八贤王说道,大宋曾经短暂收回过燕云十六州,可惜当地官商勾结,抬高盐价,盘剥百姓,致使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而辽人却多次减免税赋,争取当地民心。
顾廷烨明白八贤王的弦外之音,他外祖父白老太爷就是贩盐发家,他多多少少接手了外祖父的产业,也确实做了一些官商勾结的事,八贤王这是在劝他及时收手,莫要为了个人私利而危害国家利益,可那时候的顾廷烨正是朝中新贵,先帝面前的红人,连八贤王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论乖乖听话把嘴里肥肉吐出来。
如今想来,当初还不如听从八贤王的话,既能在八贤王面前卖个好,也能全了年少时的一个夙愿。
事到如今,侯府家产已被抄没,当年盘剥来的巨额家产,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可悲可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月亮逐渐西落,天边翻起了鱼肚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了监狱,狱卒们也开始忙碌,今天,顾廷烨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在走出监狱大门时,顾廷烨看到了来送自己最后一程的妻儿,他心头有千言万语想对明兰诉说,但开口却只是一句:“明兰,你说,大宋何时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明兰睁着哭红的双眼,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
”
第115章无人生还(知否x包青天)三当年债90靖康
尽管顾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一家之主顾廷烨也命丧黄泉,但剩下的人依旧要好好活下去。
明兰清点了顾家抄家以后剩下的家产,欲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与孩子们搬去京郊的小雨庄居住,却又遭到了顾家宗族的刁难,顾家宗族以她身为外室身份,孩子身世不明为由,要将她赶走,家产却要留在顾家充公,明摆着是欺负孤儿寡母,幸好顾廷烨临死前留下书信一封,保住了明兰和孩子们的合法身份,两个儿媳的夫家沈家和张家又派人前来撑腰,才帮助明兰保住了剩下的家产,但即使如此,大房仍是被顾家宗族狠狠搜刮了一笔银子,算是买明兰母子平安。
明兰与孩子们搬去小雨庄以后,老老实实过起了耕读之家的日子,眼下顾家虽已无官身,而且因顾廷烨这场官司,顾家人三代人不得出仕,但明兰仍是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把孙子们都送进了京郊的学堂读书,儿子们学着收账、经营、做买卖,明兰则亲自带着儿媳和孙女们纺纱织布做针线,小日子倒也安稳。
老崔头他们都夸明兰有盛老太太遗风,一己之力撑起整个顾家,明兰却明白,如今顾家的境况,比当年的盛家差了十倍不止,当年的盛家并不缺财帛,盛老太太和三房打完争家产官司以后,也拿回了盛老太爷留下的大部分家产,加上盛老太太自己的嫁妆,表面上是孤儿寡母抱团取暖,实则并不缺钱花,而且盛纮身家清白,只要延请名师好好教育,待盛纮高中之后即可带全家出头。
而明兰面临的却是侯府家产大部分被掠夺的窘境,如今为节省开支,全家女眷都要日夜做活,孙儿们虽有条件上私塾,但读书读得再好也不得科举,明兰心里的打算是,好歹让孩子们诗书传家,等传到第四代,哪怕自己这个当家主母已经不在人世,顾家儿孙仍有复兴家族的希望。
毫无波澜的平静生活日复一日,明兰的第三个孩子也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龄,这次进门的儿媳妇是小桃的幺女,虽比不上两个出身名门的嫂嫂知书达理,却和小桃一样心地善良、吃苦耐劳,明兰十分满意。
三子成亲那日,常嬷嬷和蓉姐也来小雨庄喝喜酒,此时常年也已病逝,蓉姐同明兰一样做了寡妇,常嬷嬷苍老了许多,眼睛里一片浑浊,再不似从前那般透着精明的光,她身形佝偻,蹒跚行走,身边只一个小童搀扶,行至明兰身前,常嬷嬷让小童给明兰磕头见礼,明兰这才得知这是常年的庶子,听常嬷嬷声音细弱如蚊,明兰即知她这些年也过得不好。
两人拉着手说了不少知心话,说得明兰几乎要潸然泪下,常嬷嬷却急忙让明兰不要哭,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喜婆婆落泪不吉利。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