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集:焚书之祸(2/3)
珍贵的典籍就这样消失,便想尽办法想要藏书。
在楚国故地,有一位名叫项梁的豪杰,他虽平日里舞刀弄枪,可对文化也颇为敬重。
他听闻焚书令后,赶忙召集了族中的一些长辈,说道:“这些书籍都是无价之宝,绝不能让它们被焚毁,咱们得找地方藏起来,以待日后或许还有重见天日之时。
”
于是,项梁带着族人,在自家的宅院底下秘密挖掘地窖,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一箱箱的书籍搬运进去,又在地窖口做了巧妙的伪装,确保不会被轻易发现。
而在鲁国,有一位名叫孔鲋的儒生,他乃是孔子的后人,更是深知这些书籍的重要性。
他将家中所藏的诸多儒家经典,用布帛仔细包裹好,趁着夜色,找到了一处偏僻的山洞,将书籍藏于洞中最隐秘的角落,还在洞口堆满了石块,让其看起来就像一处普通的无人问津的山洞。
可藏书之举,终究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不少人在藏书中被官兵发现,一旦被查获,便是重罪。
有的人家,甚至因为私藏书籍,被官兵抄家,家人也受到牵连,可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人抱着一丝希望,想尽办法去护住那些承载着文化的典籍。
第四章:焚书之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收缴上来的书籍越聚越多,终于,焚书之日来临了。
在咸阳城的郊外,筑起了一座座高台,高台之上堆满了待焚的书籍。
周围站满了官兵,还有不少被强制前来观看的百姓和儒生。
秦始皇也派了朝中的官员前来监督,那官员站在高台之上,大声宣读着焚书的旨意以及对大秦统治的种种好处,可台下的众人却无心去听,他们的目光都落在那堆积如山的书籍上,眼中满是痛惜与愤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火的命令下达后,火把被扔向了高台,瞬间,火焰升腾而起,那熊熊大火舔舐着一本本的书籍,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书籍的悲鸣。
黑色的浓烟滚滚而起,弥漫在天空之中,整个场面显得无比的惨烈。
那些儒生们有的掩面而泣,有的则大声痛骂着,可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火焰燃烧的声音和官兵的呵斥声所淹没。
在其他郡县,也是同样的场景在不断上演着,一处处的书籍被焚毁,那曾经繁荣的文化仿佛也随着这大火在渐渐消逝,化为了灰烬飘散在风中。
第五章:文化之殇
焚书之后,天下一片死寂,曾经热闹的学馆大多关闭了,那些儒生们或是归隐山林,或是心灰意冷,不再讲学授徒。
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就此失传,后人再也无法看到那些记载着各国详细历史的史书,也难以领略到诸子百家完整的思想体系。
比如一些小众学派的独特见解、精妙论述,都随着那一场大火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文化的发展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人们的思想仿佛被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只知大秦的法令,而对于过往的灿烂文化只能凭借着些许模糊的记忆去追寻。
在民间,偶尔会有老人对着孙辈讲述着曾经听闻过的那些书中的故事,可也只是只言片语,无法还原其全貌。
而大秦,虽然在短期内似乎达到了思想控制的目的,政令推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