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国防建设(2/3)
出高精度的军事地图。
基于这些地图,他们规划并建造了一系列先进的防御工事。
在边境的关键地段,修建了坚固的棱堡。
棱堡的设计运用了数学中的三角学和力学知识,其独特的多边形结构能够有效分散炮弹的冲击力,增强防御能力。
棱堡内部设有复杂的通道和射击孔,士兵们可以在其中灵活机动,从不同角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林翀向驻守的将领介绍道:“这棱堡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敌人的进攻方向和火力打击,运用数学原理保证了它的坚固性和实用性。
敌人若想攻克,绝非易事。
”
此外,为了应对敌人可能的迂回包抄,林翀还组织修建了多条地下通道。
这些通道利用数学中的测量和挖掘技术,确保其方向准确、结构稳固。
地下通道不仅可以用于士兵的秘密转移和突袭,还能作为物资运输的隐蔽通道,大大增强了防御的灵活性。
沈括则专注于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研究与革新。
他深入分析了磐岩国和灵泽国的军事特点和作战风格,结合北宋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国防战略。
沈括利用数学中的运筹学原理,对北宋的军事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
他详细计算了不同地区的兵力需求、物资储备和后勤补给,确保在各个战略要点都能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
同时,他还建立了一套快速反应机制,通过数学模型预测敌人可能的进攻方向和时间,以便北宋军队能够迅速做出应对。
在战术层面,沈括提出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理念。
他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单纯依靠单一兵种很难取得胜利,必须将步兵、骑兵、火器兵等各兵种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战场上,先用火炮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打乱敌人的阵型;随后,骑兵利用机动性优势,对敌人的侧翼进行突击;最后,步兵在火器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
为了让士兵们熟练掌握这种战术,沈括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让各兵种在实战模拟中不断磨合。
随着各项国防建设工作的推进,北宋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然而,磐岩国和灵泽国并没有因为北宋的准备而放弃侵略的企图。
终于,在一个清晨,两国联军气势汹汹地向北宋边境发起了进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磐岩国的军队以重装步兵为主,他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巨大的盾牌和长刀,组成密集的方阵,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向北宋边境的防御工事推进。
灵泽国则以轻骑兵见长,他们行动迅速,擅长迂回包抄和突袭。
两国联军企图凭借各自的优势,一举突破北宋的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北宋军队严阵以待。
当敌人进入火炮射程后,指挥官一声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