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1/3)
在林翀、秦九韶和沈括的引领下,北宋成功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家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电气与化工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让北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这三位智者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科技与工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可能,一场更为深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孕育。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林翀、秦九韶和沈括在汴京一处雅致的楼阁中相聚。
楼阁四周摆满了各种书籍和科技模型,窗外是繁华热闹的城市景象,电车在街道上有序穿梭,工厂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
林翀望着窗外,神情坚定地说:“如今我大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收获颇丰,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
当下,我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知识与工业基础,是时候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征程,让大宋继续引领世界潮流。
”
秦九韶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兴奋与期待,说道:“没错,前两次工业革命让我们在机械、电气、化工等领域取得突破,此次我们可聚焦于信息技术、新能源以及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发展。
”
沈括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接着说:“要推动如此宏大的变革,不仅需要顶尖的科研力量,还需完善的政策支持、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我们得精心谋划,确保每一步都稳健前行。
”
三人商议妥当后,立刻着手行动。
他们首先向朝廷详细阐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构想与蓝图,描绘了北宋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发展后将带来的巨大潜力与辉煌前景。
朝廷被他们的设想所打动,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对科研的资金投入,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
例如,设立高额的科研奖励基金,对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科研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放宽对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在信息技术领域,科研团队在秦九韶的带领下展开了艰苦探索。
他们从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电信号传导和信息传递原理入手,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
秦九韶运用数学中的逻辑运算和算法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二进制的信息编码方式。
科研人员们以磁石和金属为基础材料,制造出了能够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磁性元件。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初代信息处理装置,这个装置虽体积庞大且运算速度相对缓慢,但它标志着北宋信息技术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为了提升信息处理装置的性能,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
秦九韶通过复杂的数学推导,优化了信息处理的算法,大幅提高了运算速度。
同时,他们不断寻找更合适的材料,以缩小装置的体积。
终于,经过数年的努力,第二代信息处理装置问世。
这一代装置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半导体材料,运算速度比初代提升了数十倍,体积也大幅缩小,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
随着信息处理装置的不断完善,北宋开始构建信息网络。
沈括带领团队运用数学中的拓扑学原理,规划信息传输线路的布局。
他们以汴京为中心,向各大城市铺设了地下电缆,将分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