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熵脉逆熵(1/2)
建安二十五年,当洛阳城头的汉旗第十次被风雪染白时,诸葛亮抚摸着《五维汉经》上的星槎图,忽觉指尖传来异样震颤——书中“万维归汉”的预言纹路竟在晨光中流动,化作篆体“熵”字。
与此同时,交州港的鲛人镜突然碎裂,镜中倒映的南海桑金沉船化作万千光点,穿透成都太庙的千层锦,在锦面织出“熵增”二字的胡文变体。
黄月英轻抚破裂的镜纹,忽然低呼:“这是文明熵变的征兆,汉脉需行逆熵之术了。
”
一、熵炉炼魂:在混乱中重铸秩序之核
诸葛亮在南中建“熵脉熔炉”,炉体形如太极双鱼,一半用星纹钢铸“乾炉”,刻汉地《九章算术》的公式;一半以桑木为“坤炉”,雕鲜卑萨满的混沌图腾。
炉中投入诸族的“混乱之物”——匈奴战败的断箭、鲜卑内乱的血毡、汉廷党争的奏疏残片,更有交州商人带来的罗马“苏拉之乱”羊皮卷。
当桑金火同时点燃两极,炉中竟浮现出“熵”字的阴阳鱼形态:阳鱼为汉隶,阴鱼为匈奴文,鱼尾缠绕着氐族的“乱麻”图腾与越人的“解结”符号。
关羽奉命主持首次炼熵,将自己的“汉寿亭侯印”掷入乾炉,又取南中孟获的“叛乱金印”投入坤炉。
当两印熔为一体,竟凝成“安乱印”:印面分阴阳,阳面刻“止戈为武”,阴面刻匈奴“化剑为犁”的古谚,印钮塑为汉凤与南中朱雀的联体造型。
更奇的是,炉灰中凝结出类似罗马“SPQR”的缩写符号,却被桑根缠绕成“汉”字雏形。
二、逆熵织网:于溃散处重构联结之线
在陈仓脉纹石窟,法正令人用“熵丝”(桑金火淬炼的乱麻纤维)编织“逆熵之网”。
网眼形状各异:有汉地的方胜纹、匈奴的穹庐顶、鲜卑的鹿蹄印、越人的船锚形,网绳交结点嵌入各民族的“矛盾符码”——汉匈“白登之围”的箭镞、鲜卑“檀石槐西征”的狼头旗碎片、蜀吴“荆州之争”的断矛。
当网成之日,诸葛亮以羽扇引动气流,网中符码竟自动重组,箭镞与断矛化作犁铧,狼旗碎片变为商队幡旗,最终在网心显影出“和光同尘”的全息图。
与此同时,魏延的金脉骑队改装为“逆熵使团”,每骑携带“矛盾转换器”:外观为汉式铜灯,实则中空夹层藏着匈奴的“化敌为友”咒文与汉地的“止战疏”。
在鲜卑部落冲突现场,骑队点燃铜灯,灯烟中浮现两族祖先共猎的鹿石影像;于羌地争水械斗处,灯光投射出大禹疏导洪水与羌人“无弋爰剑”教耕的并列画面。
某次调解汉商与胡商的契约纠纷时,转换器竟将《汉律》与波斯商法的冲突条款,自动转译为双方都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