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山河泣血,英雄扼腕(2/3)
来回踱步,心中怒火熊熊燃烧。
他想起战场上将士们为家国捐躯的惨烈,想起百姓们期盼安宁的眼神,再想到朝廷这般怯懦的行径,双手握拳,指节泛白。
“难道我等拼死抗争,就换来这等结果?”他喃喃自语,声音中透着无尽的悲凉与不甘。
那“造反计划”如鬼魅般再次浮上心头。
是啊,若推翻这昏庸的朝堂,换一批有胆识、有谋略、心怀天下的人掌权,何至于此?凭他赵翊在军中的威望,宗泽、岳飞等将领的支持,未必不能成事。
他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新的朝廷,整军经武,挥师北上,将金兵彻底逐出大宋领土,收复幽云,重振华夏雄风。
可这念头刚起,现实便如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且不说造反乃是大逆不道,背负千古骂名,单论当下局势,外有金兵虎视眈眈,一旦内乱,金兵必然趁虚而入,届时大宋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军中将士虽敬重他,但大多深受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真要反戈相向,军心能否稳固?再者,天下百姓刚经战乱,若再陷入内战泥沼,受苦的还是黎民苍生。
宗晴琳似是看透了他的心思,轻声劝道:“将军,切不可莽撞行事。
如今虽艰难,但只要您坚守,尚有一线生机。
”
赵翊停下脚步,长叹了一口气,望向帐外。
夕阳已完全没入地平线,黑暗渐渐笼罩大地,唯有远处几处篝火闪烁着微弱的光,如同这大宋飘摇的国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又怎会不知,只是这心中憋屈,难以释怀。
”他的声音透着深深的无力感。
几日后,朝廷的议和诏书正式下达。
朝廷的议和使者抵达军营,赵翊强压怒火,前往营帐与之对峙。
那使者身着官袍,神色傲慢,见赵翊进来,仅是微微点头,便自顾自地端起茶盏,轻抿一口。
赵翊上前一步,抱拳行礼,冷声道:“大人不辞辛劳前来传旨,只是这议和条款,赵某实难认同,还望大人回朝后能向圣上与诸位大臣如实转达我等前线将士的心声。
”
使者放下茶盏,瞥了一眼赵翊,轻哼一声:“赵将军,这议和之事,乃朝廷深思熟虑后的决策,你在前线厮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莫要妄加揣测。
”
赵翊双目圆睁,怒视使者:“深思熟虑?割让河间、中山、太原三地,此乃自毁长城之举!大人可清楚这三地于我大宋防御之重要?自春秋起,河间便是水陆要冲,控扼燕赵咽喉;中山地势险要,群山为障,乃中原天然堡垒;太原雄踞汾河,联结东西南北,为兵家必争、国之根基。
一旦割让,金兵南下将如入无人之境,我大宋百姓又将陷入水火,这岂是轻易能决之事?”
使者不耐烦地皱眉:“将军,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可如今我大宋刚经战火,国库空虚,兵力损耗严重。
若不议和,金兵再度强攻,东京危矣!届时玉石俱焚,岂是圣上与百姓所愿?”
赵翊气得浑身发抖,上前一步逼视使者:“东京危矣?我与宗泽、岳飞等将领拼死抗敌,金兵可曾越过黄河半步?我大宋将士的血难道白流了?如今朝廷不思进取,反倒怯懦求和,用我大宋疆土与百姓血汗去填金兵欲壑,这是何道理?”
使者被赵翊气势所迫,后退一步,色厉内荏道:“将军,你莫要冲动,这是朝廷旨意,你敢抗旨不遵?况且,赔款割地不过权宜之计,待日后我大宋恢复元气,再图收复便是。
”
赵翊仰天大笑,笑声中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