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3/3)
月子,就跟着我那儿子长途跋涉,因而伤了元气,如今只瞧你面色萎黄的模样,便知身子不好。
“当年事太多了,也顾不得帮你好好调养。
如今,家里渐渐好了,怎么也该抓方子吃药好好养养。
”
岑娘子怕贵,下意识要推拒,王婆婆却抢先道:“你不爱惜自己的身子,总也要顾虑两个孩子,她们可还小呢,你就不想看着元娘有个好归宿,犀郎进士及第光耀门楣?”
多年的婆媳,王婆婆到底是了解儿媳,一句话就叫岑娘子哑口无言。
只听岑娘子顺从道:“我都听您的。
”
婆媳两个多年相依为命,说是母女也不为过,她们俩说话,元娘和犀郎自然也有话说。
不过,主要还是元娘在那念叨好奇。
“你说,汴京过年能有什么好吃的呢?”
*
“卖芝麻糖~又香又脆的芝麻糖~~”
“水晶脍!晶莹剔透的水晶脍!”
“五辛盘,摆好的五辛盘,祭祀先祖用的五辛盘~~”
到了年前,汴京非但没有冷清,反而更热闹了,人人都出来摆摊卖东西,全是过节要用的,一直到除夕街上人都络绎不绝。
元娘穿了足有四五件衣裳,最外头的是一件浅茜色夹棉上襦,和一件橘红几何菱纹的夹衣半臂,下穿夹棉絮的厚裤儿与粗布裙。
元娘觉得自己行走起来就像是山间的熊,臃肿得很。
奈何平民百姓过冬,就是靠多穿衣裳,她都算好了,更穷苦些的人家,只能领朝廷发放的纸衣,用以挡风避寒。
就这,还是因为汴京天子脚下,贫寒百姓才能得到如此救济,旁的地就得看各州府官员的善心了。
王婆婆带着她采买,先是给她买了芝麻糖,由着她一路上吃着香甜,后又买了五辛盘、春饼的薄皮、一斤多的猪肉等等。
最要紧的是,她还买了坛屠苏酒。
王婆婆道:“旁的都能忘,屠苏酒可不成,除夕必得喝的,喝了以后啊,驱瘟防邪,一年都平平安安。
”
待到回家时,元娘双手都拎满了东西,跟着阿奶出门采买,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计。
不过……
元娘看向正帮着贴门神,且换好了桃符、桃板、天行帖子的陈括苍,想想自己满口芝麻糖的香甜,又觉得还是跟阿奶一道出去更好。
至少……
夜里的消夜果都是可着她的心意挑的。
有她最爱的糖炒栗子,还有王道人家的蜜饯,以及糖煎、细沙团子,这些都是平时吃不着的,因为到底会贵一些。
可是到了除夕就不同了,每家每户都会买,即便家里不富裕,也会象征性的买一点。
元娘家自从王婆婆油饼店开张,生意一直不错,还请了个夫婿死在战场上的寡妇做焌糟娘子,家里人都轻省,所以王婆婆大手一挥,每样直接买了二两。
她拎着小纸包,心情雀跃不已,就期待晚间能吃消夜果。
把买回来的一应东西都放在堂屋以后,王婆婆就去灶上了,万贯正在聚精会神的给鸡拔毛。
除了各种吃的,最要紧的是夜里祭祀祖先的祭品要备好。
王婆婆感觉过年要做的活太多,加上手里头有余钱,所以能在外头买的都在外头买了,特别是五辛盘这样不值钱又费功夫的东西。
她就差把整条猪肉白水一捞,算上其他果子,祭祀祖先的祭品就算够了。
所谓五辛盘,是指韭菜、芸薹、芫荽、大蒜和藠头全都摆在盘上,中间空出来摆线香,线香上头还要插一朵纸花。
旁的都可以替代,唯有五辛盘是除夕夜里祭祀先祖必不可少的一样。
不知不觉就忙到了夜里,王婆婆把整条猪肉放在盘里,端到祭桌上的时候,手还是湿的。
元娘也帮着把摆好的橘端上去,桌上还有白米饭、蜜饯、瓜齑、水晶脍等,硬是凑足了九样。
祭桌摆在院子中央,月华正盛,把人和万物照得一清二楚,不必特意提着灯笼。
王婆婆为首,身后跟着岑娘子和元娘犀郎,对着祖宗和陈家故去的两父子的木牌执香而摆。
王婆婆先把香给插上了,身后岑娘子三人才跟着依次把香插入香炉。
王婆婆素来严厉紧绷的面容难得柔和,“吃吧,多吃一些,如今咱们家过得比往日好多了,从前也苦了你们,连祭品都只有三样。
”
说着,她还在旁边烧的火盆里加上竹子,内有水分的竹子遇到炭火便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这便是爆竹声了。
王婆婆带着几人进了堂屋,堂屋里也摆了许多吃的,许多都是应节的吃食,譬如消夜果和春饼。
春饼的薄皮是外头买好的,比纸还薄,家里炒了豆芽、腌萝匐、碎羊肉、笋干等等,可以夹到薄皮里头,卷一卷就成了春饼,吃起来别有意趣。
但最好吃的自然要数拨霞供,上头是个小锅,底下是炭,水开了以后,可以往里头放豆腐、竹笋、菌子等,吃起来热腾腾的,正适宜冬日。
正吃着呢,外头便悄然飘下雪。
元娘边吃拨霞供,还有心思边往嘴里塞糖煎,一会咸,一会甜的,也就她喜欢。
王婆婆看着外头飘落的雪花,屋内烧了炭因而暖洋洋的,往年最怕的冬日也添了一丝温馨。
她把那坛屠苏酒给打开了,数着人数,一共倒了五杯。
又因为陈括苍小,所以有一杯倒的少,只是图个意头,讨个吉利。
屠苏酒乃是岁酒,除夕必须喝,而且得按年纪,从小的开始喝起来。
打头的自然是陈括苍,他一口咽了。
接着是元娘,她喝得挤眉弄眼,说是不好喝吧,可为着回味里的甜,元娘眉头还没松开呢,就忙着说,“我还要!”
她想知道多喝几杯以后,到底是辣味重,还是甜味最持久。
这副贪吃的模样可把几人都笑仰了。
岑娘子摸了摸她的头,轻柔道:“除夕呢,别闹。
”
然后她把第三杯给了万贯,万贯还不敢喝,岑娘子却说到了家里也便算是一家人了。
万贯这才喝了,喝的时候眼睛都湿了,怕不吉利,使劲忍着没有哭出来。
接着是岑娘子喝,最后才到了王婆婆。
王婆婆能把酒糟鸡当喜好吃的人,自然也是爱喝酒的,一饮而尽,还嫌不够。
她看着热闹的屋子,不禁感慨,“从小过除夕,年年得喝屠苏酒,不知不觉倒从垂髫小儿到了如今的年纪,从头一个喝到最后一个喝,我竟也到了知天命的时候。
“哈哈,岁月不饶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