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3)
说的情真意切,为此,甚至明显能察觉到她的指腹因心绪激荡而用力了些。
倒不至于多疼,就是好似抓住了元娘的心,真真切切让她清醒。
也许,自己真的该谋划谋划了,即便用着手段又如何?
没什么比自己过得好更重要。
汴京说规矩定是有的,但风气尚算开放,女子也能走街串巷摆摊卖东西,就是高门贵女,也不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她们每逢年节都会出来喝茶玩乐,闺阁里作诗、喝酒、投壶、泛舟等,许多有趣的解乏游戏。
甚至大多才情兼备,诗画不输男子,乃至能流传在外。
在两晋时,甚至流行父兄做赋,以夸赞炫耀自家女儿妹妹的天人之姿,斐然文采。
所以,元娘哪怕稍稍和他们有些接触交谈也无妨,说到底,她家也只是市井小户,若非王婆婆管得严,她有时也要在铺子里搭把手,见的客人有男有女。
除非她嫁的是公卿门第,否则并没有多大影响。
而以她家的门槛,又不可能可以嫁到公卿门第,所以没有苦恼的必要。
元娘也心思浮动,可即便是下了决心,她一时半会仍旧没有头绪,自己压根没有足够心仪的人选。
也不对,非说的话,也是有待选的,比如隔壁的阮小二,他好歹知根知底,除了头一回到这看宅子的时候起过口角,余下时候,三四年的光景,对她都是伏低做小,半点不敢大声。
还有一个俞明德,对她似乎有意,家境才学什么也不错,就是接触的不多,不知道人品是不是表里如一。
元娘的手无意识转着碗沿,眼睛放空,目光无焦距地落在地上。
提起这事,二人或思索或沉默,气氛多少有些沉默。
但要紧事还是得谋划清楚的。
说是要去偷偷瞧人,但是混进樊楼不是那么容易的,她俩恐怕得两人攒的私房钱都拿出来才能吃上一桌席面,还不是雅间的。
更遑论如何靠近雅间,而不被发现了,得有个名目。
得益于元娘家里开食肆的,这事最终还是没有为难到两人。
恰好王婆婆每日都会蒸许多馒头,到时候二人带个小点的篮子,用布包好,不叫博士看见,等进去点了酒菜,再偷偷混进雅间,拿着篮子,假装小贩偷偷叫卖,就算被发现了也没事。
客人都不会觉得有异。
自来大酒楼都会有许多小贩提着篮子进去转悠,通常是不禁的,只有少数酒家不允,但像樊楼这样的大正店,能进去的往往得和小厮打交道,她们就不费这个功夫了。
毕竟又不是真的为了卖东西。
说不定还能借此看看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如何。
若是个冲动易怒,动不动暴躁骂人的,那可得小心,一不小心就是李家大郎。
而且樊楼外挂栀子灯,也是能喊歌伎前来助兴弹唱的,若是好好听就罢了,若是喝酒露出丑态,在那动手动脚,同样不能嫁,没得浮浪好色,得病了可怎么好?
*
两人琢磨得仔仔细细,什么都想到了,元娘甚至连埋起来的一罐铜钱都挖出来了,就怕到时候一个不慎点多了付不起钱,想着有备无患。
两个人还对了口供,一块哄得自家长辈松口。
王婆婆要更不放心点,拉着元娘叮嘱了好半日,什么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