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火星基地建设(2/3)
sMarineris)
特征:巨大的峡谷系统,长约4,000千米,深达7千米(远超地球上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成因:可能与早期地壳张裂、火山活动或地下水侵蚀有关。
意义:为研究火星地质演化提供线索。
3.极地冰盖(PolarIceCaps)
特征:南北极覆盖着由水冰和干冰(固态CO?)组成的层状冰盖,随季节变化收缩或扩张。
成因:火星气候循环导致挥发物(如CO?)季节性凝结与升华。
意义:冰层可能记录火星气候历史,并为未来资源利用提供可能。
4.撞击坑盆地(ImpactBasins)
典型代表:希腊平原(HellasPlanitia),直径约2,300千米,深7千米,是太阳系最大撞击坑之一。
成因:小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形成。
意义:撞击坑的密度帮助科学家估算火星地表年龄。
5.流出通道(OutflowChannels)
典型代表:克律塞平原(ChrysePlanitia)附近的峡谷网络。
特征:宽达数十千米的沟壑,形似干涸河床。
成因:可能由古代巨型洪水(液态水或岩浆)快速侵蚀形成。
意义:支持火星曾存在液态水的假说。
6.诺克提斯迷宫(NoctisLabyrinthus)
特征:错综复杂的峡谷和地堑网络,位于水手峡谷西侧。
成因:地壳拉伸断裂与塌陷,可能伴随火山活动。
意义:反映火星构造运动的复杂性。
7.沙丘与风成地貌
典型区域:盖尔陨石坑(GaleCrater)内的巴格诺沙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特征:由火星强风塑造的沙丘、波纹和风蚀岩层。
意义:帮助研究火星大气活动与沉积过程。
8.古老河床与三角洲
典型代表:耶泽洛陨石坑(JezeroCrater)(毅力号着陆点)。
特征:扇形沉积结构与黏土矿物分布。
成因:约35亿年前河流与湖泊沉积。
意义:重点探索火星生命痕迹的区域。
9.塔尔西斯高原(TharsisRise)
特征:巨大火山群聚集的高原,包括奥林帕斯山及三座巨型火山(AscraeusMons,PavonisMons,ArsiaMons)。
成因:地幔柱上涌导致的地壳抬升与火山喷发。
意义:展现了火星大规模的地质活动历史。
孔方佳随后还增加了几个旅行点,主要是一些来自地球的已经完全失联失效的无人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的位置,孔方佳想去见见这些“前辈”们。
考察队伍乘坐一艘空天一型飞船,花了大约20个火星日(一个火星日,平均为1.02个地球日),走遍了所有以上十几个点,朱聪明领导的火星科考队也进行了大量取样和测绘工作,准备带回火星基地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