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谷雨顺治(1/3)
谷雨的晨露刚曦,陈砚已在农部翻阅文书。
案上的紫砂盆里养着株新抽穗的小麦,浅黄的麦穗垂在《农政全书》上,书页间还夹着各地雨泽记录,墨迹在晨光里泛着淡金的光。
最上面那摞是各州府报来的谷雨耕作册,字迹里都带着些湿润气,唯有甘肃布政司的文书透着干燥——纸面边缘微微起毛,想来是书吏在戈壁滩上写就,指腹磨过的地方泛着浅白。
“娘娘,这是工部报的水车修缮清单。
”小翠捧着黄册进来,手里还推着架微型的龙骨水车,木齿咬合处涂着桐油,阳光照过泛着琥珀色的光,“今年新造的水车比往年多了四成,淮河两岸的农户都来申领,只是...”她指尖点着其中一页,“蜀地的竹料供应不足,车叶的编制进度慢了些,怕是要耽误插秧。
”陈砚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见“蜀地竹坊”四个字旁画着小小的竹叶记号,旁边注着“需补车叶两百片”,眉头微蹙:“让江南的竹编匠人带着材料去蜀地支援,工钱按双倍算,路上给他们备些防蚊虫的草药包,用透气的棉布袋装着。
另外,车叶的竹篾选三年生的老竹,浸过桐油再编,耐用度能多三成。
”
正说着,殿外传来箩筐滚动的轱辘声,户部的小吏推着辆独轮车进来,车上装着新碾的米粉,布袋口扎着红绳,还漏出些雪白的粉末,在车板上积成小小的雪山:“娘娘,这是湖广送来的谷雨米粉,按旧例该分发给养老院的老人,只是...”他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有两袋在路上被雨水打湿,结了硬块。
”陈砚拿起一块硬块,掰开来里面还泛着白,带着淡淡的米香:“让厨房用石磨重新碾一遍,掺些新米磨的粉,蒸成米糕吃着更软糯。
对了,给每位老人配碗红豆汤,加些冰糖,米粉干,配着汤吃舒服。
”小吏应着,又从怀里掏出张麻纸:“这是湖广农户托我转的谢帖,说今年的稻种发芽率比去年高了两成,多亏了娘娘推广的浸种法。
”陈砚展开纸条,见上面盖着二十几个指印,有老农的粗指印,也有妇人的细指印,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感激,末尾还画着株沉甸甸的稻穗,穗粒画得圆滚滚的。
巳时的阳光暖得正好,陈砚换上蓝布短衫,带着两个锦衣卫去了城南的稻田。
谷雨过后的稻田泛着水光,田埂上的紫云英开得正盛,紫莹莹的花海间点缀着黄色的蒲公英,几个农夫正踩着秧马插秧,秧苗在水里立得整整齐齐,像绿色的棋盘。
见陈砚来了,为首的老农从秧马上下来,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水,脚趾缝里还夹着湿泥:“娘娘来得巧,这新育的秧苗根系发达,插下去三天就能扎根,比去年的品种强多了!”陈砚蹲在田边,拿起一把秧苗细看,根须白而密,像老爷爷的胡须,叶片宽厚:“插秧的密度按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