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戴森球计划3(1/2)
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将鸿蒙晶的检测报告打印纸吹得微微颤动。
薛逸辰捏着那张薄薄的纸,指尖几乎要嵌进纸页里——纸上的数据像一串失控的火焰,灼烧着他对材料学的固有认知。
“分子结构稳定性测试:在1.8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冲击下,晶格完整度保持99.997%,无任何能量衰减。
”他逐字念出声,喉结滚动着,“能量输出阈值:未检测到上限。
当施加3倍于UR材料的激发能量时,鸿蒙晶反馈的能量流形成了微型黑洞视界,持续0.7秒后自主湮灭。
”
林宇站在一旁,数据板从手中滑落,在合金地面上撞出清脆的响声。
“这不可能……”他喃喃自语,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滚圆,“微型黑洞?我们现有的约束场连反物质湮灭都未必能控制,这东西居然能让黑洞自主湮灭?”
薛逸辰没有回答,而是调出戴森环的结构模型,将鸿蒙晶的参数导入能量传导系统。
原本需要用UR材料堆砌三层防护的能量枢纽,在替换成鸿蒙晶核心后,三维模型上的红色警告标识瞬间熄灭,绿色的安全系数条直接冲破了满值刻度。
“把推进器模块的设计图调出来。
”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当拉格朗日点推进器的模型展开时,他用光标圈出推进器的能量核心,“这里换成鸿蒙晶碎片,哪怕只有指甲盖大小,推力能提升多少?”
负责动力学模拟的张野手指悬在键盘上,指尖微微发颤:“按现有公式计算……至少提升800倍。
而且不需要冷却系统,鸿蒙晶在持续输出能量时,自身温度始终保持在21摄氏度。
”
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光脑的运行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
薛逸辰望着投影中那个被鸿蒙晶核心点亮的戴森环模型,忽然想起三天前那个凌晨,李薇团队为了1%的能量传输效率熬红的眼睛,想起林宇在UR材料抗疲劳测试失败时摔碎的数据板,想起张野在轨道模拟图上画满的红色批注。
“我们可能……走错了方向。
”他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UR材料的天花板去衡量二级文明的门槛,就像用竹筏的标准去设计航空母舰。
”
林宇猛地抬起头:“您的意思是……戴森环可以直接升级?”
“不是升级,是重构。
”薛逸辰调出一张全新的设计蓝图,这张图上没有复杂的轨道修正系统,没有庞大的缓冲空间站,只有一个由无数鸿蒙晶节点串联而成的能量网络,“用鸿蒙晶做核心骨架,UR材料仅作为填充结构。
能量传输不需要量子纠缠,鸿蒙晶自身的能量场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