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抗旱井车风波(2/3)
万年县。
这次他采用了脚踏式设计,连孩童都能操作。
正当农人们轮流试踩时,村口突然传来嘈杂声。
十几个彪形大汉推着板车走来,车上堆满崭新的筒车。
"崔氏义施水车!"为首者高喊,"只要画押借据,今日就能免费领取!"
李承乾眯起眼睛。
那些所谓"水车",分明是照抄他的设计,只是关键部位都用了劣质材料。
可以预见,不出半月就会损坏,届时百姓不仅要还债,还得高价购买替换零件。
"好一招'欲取先予'。
"长孙冲低声道。
李承乾突然大步上前,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一脚踹散了那架"义施水车"。
"诸位请看。
"他举起断裂的轴心,"这里面填的是腐木屑!"
夜幕降临时,李承乾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发现了意外来客。
十几个青壮农夫局促地站在门口,手里捧着各式工具。
"殿下..."为首的黑脸汉子跪下,"小人们是各村木匠,愿帮着造正经井车。
"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竟带来了改良方案:用柳条编水筒减轻重量,在转轴处加装废弃的马车轴承...
三日后,当三百架由官民合作打造的井车同时运转时,清河崔氏的管家发现,他们运来的水车再也无人问津。
"殿下,刚截获的密信。
"长孙冲匆匆赶来,"几家约定明日朝会联名弹劾,说井车劳民伤财..."
李承乾望着田间欢笑的百姓,轻声道:"让他们弹劾吧。
你听见了吗?这是民心流动的声音。
"
七月二十,李承乾蹲在万年县最深的井口边,看着水吏用绳子吊下去的铜钱。
"十五丈才见湿气..."老水吏摇头,"寻常井车根本够不到。
"
回城的马车上,李承乾突然想起前世见过的坎儿井结构。
"若是打斜井呢?"他抓起炭笔在车壁上画起来,"从高地挖暗渠引水..."
三日后,终南山脚出现了一支奇特的队伍。
匠人们不再往下挖井,而是沿着山势开凿一条微微倾斜的隧道。
李承乾设计的"导向仪"插在洞口——这是用悬垂麻线和半满水囊组合成的简易水平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出水了!"第八天正午,隧道深处突然传来欢呼。
清澈的山泉水顺着陶管奔涌而出,直接灌入山脚的蓄水池。
围观的老农跪地捧水,发现竟比井水还甜上三分。
就在斜井成功当日,长安西市传来噩耗:粮价一日三涨,粟米每斗已达三十文!
"查。
"李世民在紫宸殿摔碎了茶盏,"给朕一查到底!"
李承乾带着算学博士们通宵查账,发现蹊跷:各大粮铺的存货登记与实际库存相差悬殊。
更奇怪的是,失踪的粮食既未运往灾区,也不在世家仓库。
"在船上!"马周突然拍案,"这几日渭河码头突然多了许多空载的漕船!"
当夜突袭检查,果然在船舱夹层中起获十万石粮食。
押船的竟是吐谷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