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文脉千秋(3/3)
乾当即宣布:在各大驿站设立"助学点",为赶考学子提供免费食宿。
这一政策,后来造就了无数"寒门贵子"的佳话。
南巡归来,李承乾立即着手推进教育改革。
在文渊阁的基础上,他下令各州设立"州学",县设"县学",形成三级教育体系。
更突破性的是,允许民间创办"私学",只要通过官府审核,即可获得补贴。
"殿下,如此一来,世家把控教育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马周既兴奋又担忧。
"正是要打破垄断。
"李承乾坚定地说,"朕要让田间地头的聪慧孩童,也有机会读书明理。
"
冬季来临前,李泰率领的探索船队再次扬帆。
这次的目标是绕过天竺,直抵大食。
送行那日,广州港人潮涌动。
二十艘改良过的海船整齐排列,船首新装的"指南鱼"(改进型指南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四弟,务必平安归来。
"李承乾将一枚玉佩系在弟弟腰间,"这是母后去岁所赐,能保平安。
"
李泰郑重点头:"大哥放心,此次随行的有三十名通译,定能与各国友好往来。
"他压低声音,"若一切顺利,或许能找到通往拂菻(拜占庭)的新航线。
"
舰队缓缓驶离港口,帆影渐远。
李承乾伫立岸边,直到最后一艘船消失在海平线下。
回到长安,李承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教事业中。
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增设"明算科明医科";改革了考试内容,增加实用学问的比重;甚至允许女子参加医科考试——这一创举,直接源于晋阳公主的影响。
最令人称道的是《永徽大典》的编撰工作。
这部旷世巨着计划收录古今中外重要典籍,由魏征任总裁,晋阳公主为副总裁,动员学者两千余人。
预计全书将达万卷,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
李世民看着儿孙们济济一堂,感慨万千:"朕年轻时,只知马上得天下。
如今方知,治天下要靠文教,要靠你们这些读书人。
"
"父皇开创盛世,儿臣等不过添砖加瓦。
"李承乾恭敬举杯。
"不。
"老皇帝摇头,"你做的,比朕想象的还要好。
"他环视众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盛世吗?是文脉不绝,是英才辈出,是千秋万代之后,后人仍能感受到今日的光华!"
宴席散后,李承乾独自登上文渊阁顶层。
俯瞰着万家灯火的长安城,他的目光似乎穿透时空,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学堂遍布州县,书籍流通四方,大唐的文化影响力远播海外...
"殿下,天凉了。
"马周为他披上大氅,"在看什么?"
"看文脉。
"李承乾指向璀璨的星河,"那些典籍中的智慧,将如星辰般永远闪耀。
"
马周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在文渊阁上空留下一道璀璨的光痕,仿佛预示着这个伟大文明绵延不绝的传承。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