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文华焕新(2/3)
言。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间新设的"格物堂",里面摆满了各种模型:从改良农具到水利机械,甚至还有缩小版的"海鹘"战船。
"诸生听好。
"新任格物博士敲着教鞭,"今日讲授杠杆原理,这是设计水车、吊桥的基础..."
学生们聚精会神,其中不乏贵族子弟。
要知道在半年前,这些"奇技淫巧"还被世家大族所鄙夷。
变化始于皇帝的一道谕令——今后科举加试"时务策",要求考生对农桑、水利、算术等有所涉猎。
长安西市的"文华楼"近日生意兴隆。
这座三层木楼是朝廷新设的"官刻书坊",专门售卖价格低廉的活字印刷书籍。
今日开售新编《算经十书》,天未亮就有书生排队等候。
"诸位莫挤!"掌柜高声宣布,"今日首印三千册,保证人人有份!"
一个寒门学子捧着新买的《九章算术》,激动得双手发抖:"以往这等书只有世家大族才买得起..."
二楼则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专售装帧精美的典籍,供收藏之用。
几位波斯商人正在争购最新印刷的《大唐西域记》——这是玄奘口述,由秘书监整理的游记,内附精细地图。
"这书在我家乡能卖十倍价!"一个大胡子商人兴奋地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顶楼雅座里,一场小型诗会正在进行。
与众不同的是,参与者除了文人墨客,还有工匠、医师甚至农夫。
这是李承乾提倡的"新乐府运动"——鼓励诗歌描写农事、匠艺等现实题材。
"听我这首《打铁行》..."一位铁匠红着脸朗诵起来。
质朴的语言描绘出铁匠铺的火热场景,竟赢得满堂喝彩。
皇宫北苑近日新建了一座"百工园"。
园中按不同工艺分设区域:织造区摆放着各种织机;冶铁区演示着新的锻造法;最热闹的是造纸区,工匠们正在试验用破渔网、桑皮等材料制作新型纸张。
李承乾带着晋阳公主漫步园中,不时驻足询问。
在印刷区,他看到几个孩童正在玩一种特殊的字块游戏——实则是学习识字的新方法。
"这法子妙!"李承乾赞叹,"传旨国子监,编一套《蒙学字课》,就用这种游戏方式。
"
小公主被造纸区的景象吸引。
工匠们将捣碎的纤维倒入水槽,再用细帘捞起,顷刻间就形成一张湿纸。
"皇兄,这比宫里的造纸法快多了!"
"这是扬州工匠的新发明。
"李承乾解释道,"朕已命各地推广。
"
离开百工园,皇帝一行来到太医署。
这里的变化更大——新建的"医科讲堂"内,孙思邈正在用人体模型讲解经络;药圃旁立起了"炼丹房",实际是进行药物提纯试验的场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间"病案室",里面整齐存放着数万份医案记录,供研究参考。
"陛下,按您吩咐,太医署已开始编纂《万方类编》。
"孙思邈献上一叠文稿,"将各类病症与对应药方分类整理。
"
李承乾翻阅片刻,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何不将常见病症与疗法编成通俗小册,分发各州县?"
老神医眼睛一亮:"陛下仁心!老朽这就着手。
"
文教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李承乾在宣政殿接见了各地推荐的"奇才"。
其中有能造指南车的匠人,有精通珠算的账房,甚至还有一位自称会"千里传音"的方士。
"演示给朕看。
"李承乾对那位方士最为好奇。
方士取出两个铜制圆筒,用长线连接。
当他在一端低语时,另一端的晋阳公主惊喜地睁大眼睛:"皇兄,真能听见!"
"有趣!"李承乾仔细检查这个简易的"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