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九域同风(2/3)
消息传出,新罗、渤海等国纷纷遣使求书。
李承乾索性在鸿胪寺旁设"赐书院",专门接待各国求学者。
更开放的是,准许外国学子参加科举,考中者可在唐为官。
秋高气爽时,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在长安举行。
朱雀大街两侧搭起彩棚,展示着来自各国的奇珍异宝:波斯的琉璃、天竺的香料、大食的银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唐的展示区,活字印刷、指南针、新式织机等引得来宾啧啧称奇。
"陛下,那位大食商人想求购火药配方..."鸿胪卿小声禀报。
李承乾微微一笑:"告诉他,有些学问只传子弟。
不过,朕可以送他几册农书。
"
与此同时,译经院的工作如火如荼。
这日李承乾巡视时,发现几位学者正在争论什么。
原来是在翻译"民主"一词——希腊典籍中描述雅典政制的概念,在大唐语境中难以准确表达。
"译为'众议制'如何?"皇帝提议,"取其集思广益之意。
"
这个译法获得一致赞同。
更妙的是,李承乾命人将希腊城邦制度整理成《异政录》,供朝臣参考:"虽不合我用,可广见闻。
"
随着冬季来临,各国使节陆续返程。
每位使者都获赠大量书籍,从经史子集到农医工技,无所不包。
最特别的是给吐蕃赞普的礼物——一套精制的《历书》,不仅标注节气,还附有农耕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如此倾囊相授,是否..."鸿胪卿有些担忧。
"文化如水,堵不如疏。
"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让四方沐浴唐风,岂不比刀兵相见更妙?"
年关将至,长安城迎来一群特殊客人——可萨汗国的商队带来了极北之地的珍品:雪白的貂皮、晶莹的琥珀,还有几位金发碧眼的"罗斯"人。
这些北欧来客对大唐的一切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个叫"纸"的神奇物品。
李承乾特许他们参观将作监造纸坊。
当看到破烂渔网、树皮等废物竟能变成洁白纸张时,罗斯人惊得目瞪口呆,立即提出用十张貂皮换一张配方。
"配方不卖。
"李承乾笑道,"但可以每年赠你们百担纸。
"
正月初三,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国子监举办了一场"和汉诗会"。
令人惊叹的是,这位留学生竟能用汉文写出工整的律诗,甚至通晓《文选》精要。
"卿学问精进,朕心甚慰。
"李承乾赐他《初学记》一部,"望你归国后,广传文教。
"
吉备真备伏地泣谢:"臣必效仿大唐,在敝国设学育才。
"
随着交流频繁,长安城的日常生活也悄然变化。
胡饼铺旁开起了"茗茶轩",波斯商人学会了品茗;丝绸庄里新增了"胡风纹样",颇受贵妇青睐;甚至宫中的御膳也吸收了胡食技法,烤全羊配上了唐式蘸料。
二月里,李承乾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允许景教、祆教等外来宗教在长安建寺传教,只要求其教义不得违背大唐律法。
"陛下,异教惑众..."太常卿急忙劝阻。
"真金不怕火炼。
"李承乾不以为意,"我大唐儒释道三教尚能并存,何惧外来者?"
果然,这些寺庙建成后,很快成为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景教堂内的壁画融合了唐风与波斯技法;祆教庙的祭火仪式吸引了不少唐人观礼。
最有趣的是,一些胡僧开始学习《论语》,而本土道士则对波斯星象学产生兴趣。
春分时节,玄奘主持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佛经会译"。
来自天竺、于阗、龟兹等地的三十多位高僧齐聚大慈恩寺,对照各种版本的佛经,力求译出最精准的汉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