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2/3)
边看,映象更为深刻,他喜欢这般。
两人便也不好再多说什麽。
另外,前段日子小福也在大福拎着耳朵的教导,以及受了些打小就识字学书的伍和光影响,终于也开始学着认字写字了。
他在大福的书房里头,写不得几个字就要胡乱作画一通,可不也加大了纸墨的损耗。
“你不肖管这事情了,我与夫郎前去书坊采买了些新的纸笔回来便是。
”
阿望应了一声。
康和唤了范景与他一道前去书坊,给大福选些新的笔墨纸砚家来囤放着。
先前许多的纸笔都是骆家大兄弟送的,外在亲戚朋友逢年过节的时候也送些。
大福自己用纸用墨又很是珍惜,损耗得并不多,大抵也都是实打实的给写字写文章用了。
为此这几年康和跟大景还真没有上过几回书坊去给他采买这些东西。
两口子在书坊转看了一番,瞧着里头生意还不差,前来采买的读书人不少,还有那般清苦的读书人给书坊抄书来换纸墨用的。
康和问了问价,一沓糙纸竟才四十个钱,他记得以前得卖上五六十个钱的,竟还价贱了。
“三郎,大景。
”
两人正选看的起劲儿,忽得教人喊了一声,转头瞧,竟是骆童生。
康和笑招呼了一句。
这骆童生,打是大福中了榜后,待大福初始就不差,这厢是连带着待康和范景也亲热得很了。
骆童生笑呵呵的,问了一通大福的近况,又说是有些日子不见他上家里头去了。
最后才问康和跟范景在这处作甚。
“他明年八月里头要院试,心思在读书考试上,近来又去了县学拜问鸿儒,日里倒充实。
我们夫夫俩这厢路过书坊,顺道就来看看。
”
骆童生闻言不由又把大福前去县学拜学求问的事给夸说了一番,复问道:“大福纸墨快用尽了罢,到家里头去拿些。
”
康和连摆手:“骆大兄弟已是相送了许多的纸墨,怎好总教他破费,虽是自家买卖,却也得付出不少成本。
先前送的,大福且还用着咧。
”
倒教他都不好说实诚话了,没上骆家的文作去买纸墨,他就是晓得骆大兄弟肯定不收他的钱,三番五次的,可不是教人赔麽。
骆童生却道:“自家侄儿读书,送些纸墨都是应当,说甚么两家话。
大福在家中住时,大郎便十分喜爱这孩子,且他又懂事知礼,与家里的兄弟姊妹们都很是和睦融洽,亲切如同一家子。
”
“一家孩子用些自家产的文用,最是方便不过的,走走,我这当恰好得空闲,索性与你们一道上文作去取纸墨。
”
康和跟范景受其热情相邀,推了三回也没推下,若是再不应下,只怕反教骆童生多心,也是无法,只好一道前去。
“爹怎过来了?”
骆大兄弟听得伙计说骆童生来了文作,出去时见着康和与范景竟也一道在,笑着招呼了人,喊了伙计去弄些茶水来吃。
骆童生道:“你与三郎大景拿些纸墨包好,与大福拿回去使。
”
骆大兄弟应了一声,转又同康和道:“康三兄弟也是,也不说吱一声,这般喊了伙计与你送到家里去,都不肖跑一趟。
却也是我忙糊涂了,不曾周道。
”
“骆大兄弟这般说便实在教我不意思了,已是十分麻烦了你。
”
两人客气了两句,康和还是头回来骆家的文作上,便随着骆大郎转了转。
骆家的文作铺子不小,楼上楼下两层,主经营的便是笔墨纸砚,读书人要使的文具在这处几乎都能找得到,像是书坊书局那些卖书的店铺,铺面里的笔墨纸砚多都是在这般文作上采买前去二次售卖的。
“近来生意可顺利?”
康和也算是半个生意人,两人说了几句客气话,倒是就不在那般生分说些客套话。
骆大郎道:“天下太平,这几年老百姓安居乐业,孩童多了,肯读书的也多了,咱们这些文作倒是得了些便宜,生意好了一阵儿。
”
“只这生意好做,旁人看了也想做,这两年上城里的书坊文作陆续多了好几家,相竞得厉害,各显神通,价格仗便打了起来,纸倒是愈发价贱了。
”
“眼瞅着进文作的客比往前多,回去把账目一盘,发觉许多时候竟是还不如以前。
”
骆大郎取了些纸和笔给康和看:“你瞅瞅,以前这样最好销的纸笔,现在价格比往前已是贱了两成,快是要贴着成本卖了。
”
康和拿着纸和笔看了一番,于骆大郎说的,他也深有感触。
日子太平,无灾无病的,老百姓手里头慢慢攒得了钱,也大方了起来,前来他们家买肉的客是愈发得多了不说,且还舍得买,以前三两二两的要,如今多数要的都是三斤五斤。
不单如此,家里头产的蜂蜜,香油,贵料,往前问买的人且伶仃得很,多是靠着万贾人秋月里头来采买香料,康和再卖些这贵价的香油和蜂蜜由他带出去外头更繁荣的地方买卖。
这两年上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