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3/3)
梅丰羽在心底估摸了一番家里的意思,“差不多就这一两日了。
馥宁身子不太好,父亲向官家递了帖子,想请宫里的李御医看看。
”
梅馥宁是梅丰羽的亲生妹妹,出生的时候恰在奔波途中,胎里受了虚,身子骨一直不太好,索性和梅丰羽一道养在祖宅。
料想是老宅青山绿水,无忧无虑,多少大夫瞧过说撑不过豆蔻的梅馥宁已然满了十五岁。
梅丰羽说起自己的妹妹,心中免不得泛起一抹疼惜。
只希望官家身边的御医杏林妙手,能让馥宁再康健一些。
陈允渡点了点头,“是该如此。
可要我去送你?”
“不必了,”梅丰羽摆了摆手,含笑看了眼饮茶的许栀和,“你与弟妹新婚燕尔,我便不讨人嫌了。
等你到了汴梁,我们再聚就是。
”
陈允渡也没强求,两人又说了几句话,梅丰羽便离开了。
他一走,屋子里变得安静了下来。
许栀和将茶杯放在桌上,发出轻微的一声。
虽然两人已经成婚,说这些有点不太妥当……但许栀和确实想不到可以和陈允渡说些什么。
他们见过几面,却还不太熟。
从前她主动寻找话题,只为在他心目中留下印象,现在目的已经达成,反倒没了话可说。
僵坐着也不是个事,许栀和在心中酝酿说辞,准备回房继续小憩,但话到嘴边,一丝未泯的良心忽然作痛。
……自己这般作态和渣男何异?
就在她准备起身的时候,陈允渡忽然道:“栀和。
”
他嗓音清润,如风过耳,“栀和”两个字在他唇间流连,才被小心翼翼、试探着吐出,又带着一丝不为人知的缱绻与缠绵。
许栀和顿时像被人抽去了浑身力气。
怎么回事,“栀和”怎么会比“娘子”两个字更让人耳热?
她转头去看陈允渡,少年的耳尖也有些泛红,但神情还算镇定,对上许栀和探究的视线,他唇角绽开笑意:“我带你去书房看看?”
小宅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待客的正厅,休息的寝屋,烹饪的厨房,藏书的书房以及下人休息的下房,一应俱全。
许栀和自打进了宅院,便没有离开寝屋片刻,听到陈允渡的话,准备再睡一回的心思打消,转而言笑晏晏:“好啊。
”
陈允渡先一步起身,走在许栀和的身旁,掀开门帘请她先过后,又不动声色快步追上。
“对了,到了汴京,你我免不得要去拜访一趟梅公。
”
这是自然,许栀和心底并不意外,但陈允渡特意说起此事,想来不应该只为了讲这一句白话,于是继续望着他,等候下文。
陈允渡:“梅公元配妻子三年前过世,留下膝下儿女无人看顾,去年经人介绍,与京城刁家结亲。
”
许栀和点了点头,示意自己记在心中。
唐宋盛世,男子续弦,女子改嫁都是常见的事,就好比当今的曹皇后,是二嫁官家,但丝毫不影响她因品行高洁为人称颂。
反倒明清之后,限制女子的规章愈多,稍有不慎,便会被扣上“七出”的帽子。
陈允渡一面与她介绍梅尧臣,一面注意着脚下的碎石,他抢先在许栀和落脚之前将一块碎石踢走,而后停在了书房门口。
临近晌午,太阳最是毒辣,光在院中走了几小步,就叫人头顶冒汗。
许栀和怕热,快步走进书房。
书房中,有幕帘遮挡,只余下竹篾细缝中的幽幽日光,迎面摆放着一株文竹,青绿娉婷,周围放着两缸清水,瞧着便让人心生凉意。
再望去,是两个比人高的柜子,里面密密麻麻放满了书册与卷轴,为了方便查找,每一个竹轴都有一根垂丝系带,简要描述了其中内容。
许栀和被他的藏书惊了惊。
西屋清贫,她手中的书十分有限,一本书翻来覆去,能看个七八回。
陈允渡见许栀和打量着房舍布置,心头漫上一抹紧张……这些书,大多是他与梅丰羽借阅后手抄录而成,从五岁启蒙到如今十八,字迹稚嫩者不在少数。
一想到姑娘……栀和或许会笑,他便有一阵心虚。
但这股心虚很快就被他压抑了下去,他记得,栀和是喜欢读书的。
这里虽没有前朝孤本,但数目还算可观,应当能让她满意。
许栀和在心中简单算了一通藏书数目,大抵八百本出头。
陈允渡农户出身,能得到这许多书,已然远远超乎她的预料。
“这些,”许栀和的指尖微微划过一册卷轴,挑起丝带望了一眼,询问陈允渡,“我都可以看吗?”
陈允渡点头,“自然。
”
许栀和得到答复,放下自己手中写着“述而篇第七”的系带,转而开始在柜中寻觅自己想要的书册。
陈允渡任她自行寻找,走到书案前坐下。
案前,是梅丰羽昨日带来的策论题面:宝元河东路震频,路野民生多艰,试问何如。
这道题宽泛,陈允渡并未急着提笔,而是在白纸上勾画了片刻,罗列了自己的思路,才动手提笔作答。
许栀和转了一圈,陈允渡的藏书绕来绕去,基本与四书五经脱不了干系。
不愧是一门心思考科举的人。
她将手中书放下,一转头,刚好看见陈允渡提笔写着字。
神色认真,薄唇微抿,专注笔间。
有风自帘幕吹进,文竹晃动,更显清峻。
他写得太过认真,许栀和走到了他的身后,垂眸看着他的字迹,都没能惊动他分毫。
方梨与秋儿将饭菜做好,前者在正堂转了一圈,没见到人,梁伯提醒了一句:“主君和大娘子应当在书房。
”
方梨转而去了书房,掀开门帘,果然见到书案前的两人,正准备出声唤两人出去用饭,却看见自家姑娘朝自己比了一个“嘘”,示意她不要声响。
方梨这才注意到陈允渡笔走龙蛇,不敢干扰,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许栀和放轻了自己的脚步,走到方梨身旁,与她一道出来,免得惊扰了房中人。
“策论一篇,动辄两三千,多加凝练,或千言可完,”许栀和回头看了一眼,“他且还有的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