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3/3)
首:“好。
”
两人分工明确,陈允渡有了先前的经验,第二个速度直线上升,许栀和则出师不利,尾部的纸张交叠,厚重一团。
她思量了片刻,果断拿了刀,将余下的纸裁了。
其他几个人如法炮制,在里面点上蜡烛,就是一个个精巧的花灯。
蜡烛不便宜,但许栀和新得了十两银子,颇为大方地让方梨和秋儿上街买了六根红蜡,又让买了些潘楼街上的糕点带回来。
等夜幕降临,许栀和才将红蜡点燃,门前悬挂两盏,正屋门口悬挂两盏。
站在门口望着,红通通暖烘烘的两盏灯照亮了门楣,平静又美好。
许栀和一想到逛完夜市回来有这样一盏为自己而亮的灯,无端雀跃了很多。
她将糕饼放在桌上,又拉着方梨帮自己重新梳理的头发……今日忙了一天,早就散了个七七八八。
方梨这才注意到她挽发里面的门道,微微动力动脑,就明白了是谁的手笔,一边帮姑娘梳好头发一边在心中琢磨着等下和秋儿说。
许栀和望着镜中重新梳理合适的头发,伸手在木盒中拿出了一对桂花耳珰戴在耳朵上,回头看着方梨,认真征询她的意见,“好看吗?我好久不戴耳珰,现在看着是不是很突兀?”
方梨被她一连串的问题逗笑了,伸手在自家姑娘的腰上挠了挠,压低声音道:“姑娘放心,好看着呢。
”
她还想说,即便姑娘什么也不装点,姑爷依旧会喜欢,很喜欢。
许栀和偏头躲了躲她,“你惯会哄我。
”
方梨大呼冤枉,“姑娘问我,我如实作答,绝无半字虚言。
”
许栀和笑,方梨扶她起身,“现在出去了吗?”
“嗯,”许栀和点了点头,心中升起一抹期待,“我走啦!”
方梨清晰地在自家姑娘身上看出了名为“喜悦”和“期待”的情绪。
陈允渡等在门外,他今日也换了新衣裳,靛蓝色的长袍,腰封银白,宽袖自然垂落,配合他高高束起的长发,像是话本中斩妖除魔的年轻侠士。
许栀和望着他的长发,他的生辰在三月,再有两年,才到弱冠年纪,到时候就可以不止一根发带,还可以添上玉冠。
陈允渡朝她伸手,“都妥当了?”
“嗯,”许栀和搭在他的掌心,“方梨和秋儿待会儿一道去看看,不过良吉今日一整天没回来,我倒是有点担心。
”
“良吉……”陈允渡想起梅丰羽跟自己说过的传闻,微微顿了顿,“他有分寸。
”
许栀和有些好奇,“你知道?”
被她这样望着,陈允渡实在没办法拒绝,他在心中与圣贤道歉,然后微微俯身凑到许栀和的耳边,低声说了句什么。
许栀和的眼睛一下睁圆了,“原来是这样啊。
”
“嗯,”陈允渡将她的手紧紧扣在自己掌心,“和我很像,比我要难。
”
许栀和正准备说话,听到了他的后半句,“我比他幸运。
”
幸运什么呢?
栀和主动伸手,山海变坦途。
许栀和轻咳一声,“也不是啦,我只迈出了很小很小的一步,后来几乎都是你奔我而来。
”
两人并肩穿过马行街,转入汴河大街,一路上灯火明亮,行人络绎,身临此间,嫁娶仿若隔世。
月华如练,银辉与两旁悬挂的各式彩灯交相辉映,来往老少三两成群,笑语盈盈,或停驻在精致饼食的摊子前,或流连在各式脸谱面前的货郎边,酒楼林立,有文人墨客相会于楼上,品茗赏月,以诗会友。
许栀和闻到了浓郁的桂花香气,她循着味道望去,只见沿河的小摊边支着棚,里面卖着十文钱一份的桂花汤圆。
两人走到摊子前坐下,和摊主要了两份桂花汤圆后,一道朝着远处天边望去。
那里,各色烟花冲天而起,纷纷然如星雨坠落,吸引了一片又一片的叫好声。
摊主在此摆摊已经有二十三个年头,早已经见怪不怪,将两碗热乎乎的汤圆摆上桌,顺口道:“郎君娘子若是无事,不妨去朱雀门瞧瞧,每年中秋上元,官家都会亲临朱雀门,与民同乐。
”
许栀和眼睛亮了亮,官家?宋仁宗?
来都来了,看一眼不过分吧?
“快些吃,”许栀和埋头,“等下我们一道去看看。
”
陈允渡被她身上的热情感染到,“好。
”
一碗汤圆不多,纯属吃个节日氛围,当然也可能是店家深谋远虑,担心饭饱后食客难以品悦其他佳肴,故而量给的不多。
两人吃完后,循着烟火升腾的方向,走到了朱雀门边。
最靠近拱桥的位置已经被人团团占了,许栀和和陈允渡只能混在人群中,盼着官家和皇后早些过来。
在众人的瞩目下,帝后的鸾撵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到了朱雀门附近,两人依次下来,合力共放天灯。
许栀和的身高虽然不矮,但前面人挤人地站满了,看的也不是特别清晰。
她踮起脚尖,忽然腰上方突然多了一双手,她整个人被拔地而起。
许栀和:“!!!”
她本想回头对陈允渡说不必如此,但上面的空气太好,一眼望去,各式各样的后脑勺。
原来陈允渡的视角,长这个样子。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这样做,自己就能变轻了一些,然后心安理得地享受陈允渡的托举服务。
朱雀门上,曹皇后惯例扶着孔明灯,让官家点火……这一套流程自她成为大宋皇后,已经做了整整十二遍,如今,正是第十三遍。
帝后的孔明灯又最好的匠人精心制作,既大又圆,薄如蝉翼,明亮的仿佛第二轮明月。
随着这一盏缓缓升空,汴京城其他角落的人仿佛收到了讯号,一盏接着一盏的孔明缓缓升空,夜幕之下,千灯如昼。
这一刻,属于大宋的歌舞升平变得具象化,盛世之下,东风入律,民熙物阜,国泰民安。
空中的孔明灯越来越多,许栀和莫名的鼻尖发酸。
曹皇后目光扫过京中子民,脸上的笑意端庄婉约,忽然,远处凸出的一个人头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被举着的,大多是三岁以下的稚子,这样的情况,她也是第一次见。
有些惊诧,又有些好笑。
她不动声色地凑近了宋仁宗,隐晦地指了指,“官家,您瞧那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