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3/3)
,到时候比我态度恶劣的可还有的是。
”
老十三上辈子就栽在这个直来直去心里想什么都挂在脸上的亏才让皇阿玛给圈禁了那么多年,后来四哥登基他被放出来和四哥这个更耿直的人一拍即合,到死也都是这个脾气。
老十三最看不上的就是这些虚以逶迤的作风,但是他也不是糊涂人,知道胤禩是在为他好,难得虚心地接受了这个教导。
但是接受归接受,做不做就是两码事了。
反正他是最小的,这一世有八哥帮忙周旋,他更可以坦坦荡荡做自己想做的人了。
胤禩还不知道自己苦心孤诣想把小弟的性子掰一掰结果在胤祥的心里已经变成专业收拾烂摊子的了。
太皇太后的祭礼一直持续到转过年来的四月,棺椁被暂时安放到了暂安奉殿中,这也是康熙为难过后才做出的决定。
太皇太后不愿和文皇帝合葬昭陵想要葬在先帝的孝陵旁边,可这与礼数大不合,朝堂上因为这事已经吵的天翻地覆也拿不出什么章程来,最后还是康熙拍板先不下葬,棺椁安置在暂安奉殿,至于太皇太后到底在何处起陵既然现在议不明白就日后再议。
精明的官员们心里已经一清二楚了,皇上这意思就是想按照太皇太后的遗愿葬在孝陵,可是既然有这么多朝臣反对也不好强行去办,所以就拖着,直到拖了时间够久这事慢慢没那么紧要了,就可以就近在孝陵安葬了。
太皇太后在何处下葬的事被拖住了,康熙答应把一个阿哥的玉牒划到文珊名下的事也拖住了。
足足几个月过去康熙都没提起这事。
胤禛几人被康熙的拖字诀给整懵了,他们想过无数种可能性却独独没想到康熙会把这事按下不提。
反正当时康熙答应太皇太后的时候说的是容后再议。
自然是可以等到所谓的时机合适了再议。
但是虽然改玉牒的事被拖住胤禛几人没料到,但是康熙想把胤祥抱到别的宫里去养确是被他们给预料到了。
出了孝期以后康熙就开始宠幸后宫了,没过多久德妃和敏贵人就相继有孕了。
文珊不禁感叹德妃的体质真的是有点厉害,但是这样频繁的怀孕生子,中间还夹杂着孩子夭折也是挺不容易的。
这一胎就是鼎鼎有名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祯了。
后宫两位妃嫔有孕也冲散了因为太皇太后薨逝而带来的阴霾,加之前朝如今也一切顺遂康熙心情也好了不上,有一日见完朝臣之后突然有了兴致便带着马齐,明珠,索额图等人去了尚书房看皇子们读书。
大阿哥本来定下的是今年大婚但因为太皇太后薨逝要守三年国丧所以推迟了婚礼,加上前段时间暗中收受贿赂的事被康熙知道了禁足完之后便先不让他上朝听政了,说是让他重新好好读读圣贤书就又把他赶回来了尚书房,剩下的阿哥们一直到十阿哥都满了岁数在尚书房读书。
今日在尚书房讲学的是张英,见康熙带着一大串朝廷重臣们过来了赶忙和诸位皇子们一同行礼问安。
“不必多礼,都起来吧。
”康熙随意地挥了挥手,走到上首坐下:“朕今日带着这些个大臣们来看看你们如何读书,不必拘谨,张英啊,你继续讲你的。
”
“是。
”
太子私下也和索额图对视了一眼,索额图轻轻点了点头,示意今天没什么事,确实是皇上临时起意带着他们一帮大臣过来看看。
明珠和大阿哥目前的联系还都在底下,所以人前尤其是在康熙面前还是装不熟。
剩下的佟国维几人现在倒还真是哪边都没有下注,皇上正直壮年他们没有明珠心那么大现在就押宝下一任皇帝,家族里有没有女儿生育皇子所以他们干脆先做一个纯臣,只忠于康熙。
张英面色如常地拾起书,和往常一样开始授课,似乎真的没把坐在上首的康熙还有边上杵着的那一溜朝廷重臣当回事。
但在开口之前却又被康熙给打断了。
“今天是讲到了《明史》?”康熙翻了翻桌子上放的那本明史,正好看到了靖难之役那一篇。
从康熙十八年开始康熙就任命翰林院学士徐元文监修开始整理明史,只是一直都没完工,所以这本明史也只是定稿的前半本。
张英拱手道:“是。
”
“好,学明史好啊。
”康熙拿起那本明史在诸人面前拍了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明史更能让你们知道明朝是怎么一步步失了民心最后亡朝灭国,而我们大清又是如何能一统天下收复中原的,这里头的学问大着呢。
”
“皇阿玛说地是,儿臣们都觉得从中受益良多。
”大阿哥见状连忙恭维了一句。
康熙把书撂下,看他一眼:“是吗?既然大阿哥有感,那就说说都从中读出什么道理来了。
”
大阿哥虽然这里面有些飘飘然但是读书还算用功,康熙问地也不刁钻,当下就侃侃而谈起来。
“皇阿玛不是说让张师傅讲课吗,怎么又问起大哥史书了?”五阿哥压低声音在后头拉了拉胤禛的衣袖,和他吐槽。
他本就于这些史书典籍上不通,平常听了就犯困,上课也是能偷懒就偷懒,今天不巧碰上了康熙来查堂被迫得挺直腰板老实听讲让他难受地像身上有蚂蚁在爬一样。
胤禛低声说:“别出声,好好听着就是。
”
他们两个说话间大阿哥已经答完了,显然今天康熙不是来给大阿哥为难的,所以也意思意思夸了几句,索额图等人也见风使舵夸奖了大阿哥一番。
大阿哥回答完康熙就又看向了太子。
“胤礽,你也来说说。
”
这种程度的问题难不倒大阿哥更难不倒太子,讲地也是鞭辟入里很有些见解。
到这为止在座的众人还都以为今天只是康熙想要来炫耀炫耀自己的儿子们有多出色,直到胤禩突然被点名了。
越过了中间的胤禛,胤祺和胤祐,康熙直接把排在后头的胤禩提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