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2/3)
,便拱手低头说:“臣不知,天下才子甚多,臣自知天资不及,今得皇上点为文魁之首,臣万分惶恐。
”
其实辛长平甚至想,难不成是自家那商行的股份,为自己换来了这个状元郎?
皇上好似看出了辛长平的心思,笑着问:“爱卿可是觉得朕被辛氏商行的股份收买了,用今科状元来投桃报李?”
辛长平被看穿了想法,尴尬得不知如何接话,不过皇上也不是有意要与他为难,见状便笑着说:“爱卿,科举是为国朝取士,朕不会在此事上行儿戏,辛氏进献股份,朕确实感动,可朕能封赏爱卿之女为县主,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封她为公主,但绝不会将科举功名作为赏赐。
”
辛长平听了皇上这番解释,却更加迷惑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不曾出过问题,怎么也不敢相信自
己有天下文魁之才。
大概是辛长平眼里的疑惑与不自信太直白,惹得皇上笑出了声,他伸手向身边的随侍太监那里要来了一份厚厚的折子,递给辛长平说:“爱卿看完这份折子,就该知晓朕为何取中你为今科状元了。
”
那折子看起来可有许多年头了,展开一看纸的边角都有些泛黄,但保存得应该很精心,油墨的字迹没有一点污迹,不过在看清上折子的人落款后,辛长平就没有心思琢磨这些了,因为那落款的名字是吴修。
吴修,字子明,曾是安州吴氏嫡支次子,从小体弱在家休养,不曾外出求学,还未及冠,先丧父,后丧兄,突然从及冠后要被分出去的旁支变成了嫡支唯一继承人。
他刚得掌吴氏宗族,便赶上安州大旱,不顾宗族阻拦,献出米粮无数助安乐县令活民。
因他的慷慨义举,安乐县无一灾民身亡,且得添多处水渠、深井,再也不曾因旱灾而受难。
因此被还是皇子的成帝看中,招入府为属官,后成帝登基之后便入朝为官,是国朝唯一一个不曾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官至宰相的人,因他字中带明,且一生为官秉公持正,被誉为当世贤明,故世人皆称之为明相。
辛长平握着折子的手微微颤抖,这一刻他好似在与百余年前的大贤人隔空对话,从这长长的折子里,他窥见了贤人的所思所想,好似隔着百年的时光,却得了机缘被贤人亲自教导了一课,自己从女儿的言谈中得到的那丝灵感与贤人的救国之策竟有相似之处。
土地国有,四个字便概括了一切。
原来这才是当年成帝与明相进行土地改革的最终目的,土地国有,国存何时,民存何时。
只是光是从安州试点时,把世家多占的土地换出来,就引起了全天下世家警戒,这政策便被深藏起来,以求徐徐图之。
辛长平看完了折子,如对待珍宝一般把折子仔细的合上,生怕自己手笨损毁了贤人手书,小心翼翼的交回了那随侍太监手里,才拱手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