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1/3)
“当今天子,十三继位,韬光养晦,二十二岁诛嫪毐,平昌平君之乱,执掌秦国,厉兵秣马,夙兴夜寐,一日所批奏疏多达百斤,如今堪堪三十有六,便已一统六国,怎能不值得惊叹?”
太子神采飞扬,抑扬顿挫地夸夸他父亲,言语之间的骄傲,表露无遗。
“但这依然只是功。
”头铁的淳于越强调。
“那诸位听说过茅焦劝谏的故事吗?”太子言笑晏晏。
当年他可劲劝嬴政,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好的名声啊。
这不就用上了?
儒生那边静默了几秒,伏胜应道:“我曾经听往咸阳游学的友人提起过。
太后参与谋反,秦王甚怒,迁宫而离之。
茅焦劝谏秦王要事亲以孝,以君王之尊,为天下表率,彰显孝义。
“秦王知错就改,即刻启程,带着太子亲自去迎接太后回来。
母子俩和好如初,茅焦受封加赏,甚赞秦王。
”
“既如此,天子孝义有加,善于纳谏,竟不算厚德载物吗?”太子讶异道。
淳于越一时语塞。
“我以为是算的。
”伏胜的语气越加和缓,“听闻太子当年尚幼,长伴君侧,从头至尾见证了此事。
”
“这可是我亲眼所见。
”李世民对这人的好感也是噌噌上涨,笑意更浓,“如君所言,天子爱惜人才,不论国家,招贤之心,四海皆知。
“文有我们丞相李斯,武有国尉僚,水利有韩国送来的间者郑国,甚至赵国的降将庞煖李牧,都能在大秦得到重用。
不论出身,一视同仁。
这等胸怀,六国之主谁人能比?”
“封禅,与六国之主有何关系?”有儒生插话道,“当比的是先贤圣君。
”
“儒家讲究仁德,推崇王道。
平心而论,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孝敬亲长,哪一项还不够王道?”
李世民从容相问,“何况,还有太学。
太学亦有许多儒生,他们可不像某些人一样,只知道‘尊古’,除了‘复兴周礼’,好像就没别的可说了。
儒家之精义,难道不是仁义、礼治、王道与德化吗?”
伏胜与叔孙通同时点头,点了又点,可见是非常赞成了。
散装儒家,瞬间分崩离析。
伏胜和颜悦色道:“我对天子有所偏见,只见其鞭策天下,未见其兼修德行。
来的路上听闻新的政令,明年起赋税由泰半降至五分一,请问是真的吗?”
“是真的。
”李世民心花怒放,知道这局已经嬴了。
果然,伏胜礼貌地作揖俯首,笑着倒戈:“吾观太子,有如日月,允迪厥德,谟明弼谐,[1]鄙人不才,封禅之行,欲求随往,不知太子可否允准?”
“贤者随行,焉能推却?”太子乐了,“诸位但凡有意,皆可同行。
只是这封禅的礼仪嘛……”
叔孙通积极道:“封禅之礼,极为繁琐。
上一次封禅,还是在八百年前。
时移世易,周不用商礼,那秦又何必非得循周礼呢?”
伏胜咳嗽了一声,显然对这句话有不同看法,但是欲言又止,没有跳出来反对。
李斯激赏道:“正是!秦自有秦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