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2/3)
大多数人能做到,甚至有些官员都办不到,别不信,来保好歹当御前侍卫这些年,可没少见先帝为一些糊涂官办的糊涂事发火。
而六阿哥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
“对了,我安排个人过去学习你不介意吧。
”讲完基本安排后,弘书随口问道,“我身边的曹康办理庶务能力不错,我想锻炼锻炼他,等以后出宫开府了,也有个能用的人。
”
出宫,奴才感觉您可能出不了宫,来保大逆不道的想着。
“当然不介意,不敢瞒阿哥,奴才才接任内务府总管一职就得皇上如此重任,心里正发慌呢,曹公公跟在您身边耳濡目染,肯定能力卓著,有他帮忙,奴才也能安心些。
”
弘书点点头:“也别给他太重要的活儿,嗯,我想想,就让他负责招流民和蜂窝煤的生产吧,这两样他有经验。
”
来保答应的很爽快:“没问题。
”
曹康激动的跪地谢恩:“奴才定不负阿哥所望。
”
弘书摇头:“我对你没有什么厚望,只是希望你用流民的时候想想自己的曾经,能对他们好些,别一味压榨盘剥。
若叫我知道你不能善待流民,你也不用回宫来了。
”
“奴才不敢。
”曹康哐哐磕头,“奴才定不会使阿哥名声沾染丝毫污迹。
”
弘书道:“记住你说的话。
”
来保带着曹康风风火火的去忙了,三月已经过了大半,再有一个来月天气就会回暖,介时蜂窝煤需求减少,就不好推广了。
来保打算,在一个月内,让京城人人都知道蜂窝煤和六阿哥的名字。
弘书开始写自己的计划书。
用骈文写了上百字后,弘书怎么看怎么别扭,将纸一揉,重铺一张。
标题:儿臣叩请圣安,现已做好蜂窝煤推广计划书,请上御览开头:为将蜂窝煤尽快推广惠及百姓,……,预备做以下几项工作:一、……;二、……;三、……
以上内容只是暂定,将会在行动过程中随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望悉知。
皇六子,弘书敬上。
弘书满意的放下笔,吩咐朱意远:“等晾干后,送去养心殿。
”
于是在两个时辰后,胤禛看到了来自儿子的第一封奏疏。
第一眼是显眼的句读:“不伦不类。
”奏折哪有用句读的,回头得着人教教这小子奏折该怎么写了。
细看内容,简单直白,详细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无处不在的马屁。
镇日被朝臣奏疏里连篇累牍的啰嗦马屁烦的不行的胤禛舒服了。
不愧是朕的儿子,第一次写奏疏就能写到朕的心坎上!
这群大臣就不能学学朕的儿子?!
一封奏疏正事说不了两句,全是拍马屁,读书人的风骨呢!
胤禛看完后,除了满意儿子表现出来的办事有条不紊、统筹全局的能力,更想做的是将儿子的奏疏挂在御前展览,让那群大臣都知道知道什么样的奏疏才是他老人家的最爱。
但是……
胤禛叹了口气,想到被他压箱底的奏请立太子的折子,默默将儿子的奏疏收起来。
“去跟六阿哥说,朕知道了。
”
弘书看着来传话的小黄门,有些懵:“所以,该发还我的折子呢?”
小黄门更懵:“啊?苏公公没给奴才东西啊。
”他就是个传话的,连皇上面都没见着。
弘书无语,便宜爹不该朱批之后将折子还回来吗?这样以后要是有什么问题,他也能把折子拿出来说早就汇报过了啊。
现在是怎样,扣着他的折子当没这回事,以后要是不满意了随便找借口收拾他?
脑补阴谋的弘书挥挥手,示意章元化给小黄门看赏。
来保带着曹康在外面四处奔走、积极筹备,弘书在宫里遥控指挥,不过没指挥几天,他就不得不放手让来保自己看着办。
康熙要移葬景陵了。
胤禛亲自扶棺过去,宫里宫外,上到太后,下到官员,全都要去送葬,弘书自然也不例外。
三月二十五日,所有人在寿皇殿集合,经过一套复杂的仪式后,大部队奉着棺椁从朝阳门出,往景陵而去。
弘书走在队伍中间,一边哭一边看路两边跪伏哭嚎的百姓,心里猜测着,这里面有多少是官府找来的,有多少是真心自发来送行的。
等他死后,会有百姓真心来送吗?
景陵距离京城不远,送葬队伍却也走了五日才到,又是一番复杂的仪式,终于将康熙梓宫送进了享殿,期间胤禛哭的几欲晕厥,甚至一度想留下守陵几日,被众大臣再三劝阻才作罢。
他不能留,就下旨给诚亲王和十四,让他二人暂留数日,照看陵寝一应典礼。
翌日回銮,又五日,回宫。
来保早就等的心焦了,弘书一回来便来毓庆宫觐见。
“准备的如何?”
来保道:“一切都已妥当,煤炉备了三千,陶壳两千,铁皮七百,瓷壳三百,单孔、三孔、六孔各档皆有。
”
“煤球呢?”
“奴才考虑还有一月天就热了,只备了一百万块。
”
弘书点点头,不算多,按一户人家一个月用150块来算,一万户就要一百五十万了。
当然实际不能这么算,有人可能就买几块试试,也有人会大手一挥,买个两千块。
“好,那就明日启动吧。
”
货品未上,炒作先行。
西城区,路边茶摊,一群闲汉聚在这里说闲话。
有一个惯常爱吹嘘的人道:“听说了吗,最近东城区那边装修的那家铺子要开了,听说卖的是御用之物!”
旁听者翻了个白眼:“这话你也信?卖御用之物?不要脑袋了不成!”
“你知道什么。
”吹嘘者不服气的道,“我二舅家的女婿的叔叔可是在内务府供职的,这个铺子就是内务府开的,卖的就是御用之物!”
围观者都知道这人,齐齐嘘道:“那叔叔之前不还是在皇庄吗,现在就去内务府了?”
吹嘘者忘了自己上次说的什么,此时脸憋得通红,强辩道:“因为人家能干!内务府的大人看重他,亲自把他要过去的!”
“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