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祁开(1/3)
东沟镇竟然来交钱了,还来得这么快,曹会计也觉得意外。
汤书记让他单开一个账记这些,他还心说这点账有啥好记的,估计就澄水镇换得起呢。
结果前天澄水镇刚来完,今天东沟镇就来了,还没少换,曹会计眯眼将钱数清点清楚,“今年赚到了?”
“还行。
”东沟镇林业局那位书记还谦虚了下,但他脸上的笑和拿出来的钱可不是这么说的。
这曹会计就着实有些忍不住好奇了,“种木耳真这么赚钱吗?”
澄水很赚他知道,但人家都干好几年了,还是最早的木耳栽培基地,东沟这可是头一年。
但东沟镇林业局那位书记竟然没否认,“确实挺能赚的。
”
否认也没用,年底各镇林业局都得交账,曹会计作为会计肯定能知道。
他干脆大方点实话实说:“这才十一月,我们已经卖出去快一万斤了,还没卖完。
”
他们镇紧挨着邻县,直接走那边去另一个市,并不愁销路。
但曹会计算了下一万斤木耳能卖多少钱,还是咂舌,“第一年就有这么多,那确实挺赚。
”
办公室里其他人也忍不住插了句,“我说你们咋交钱交这么痛快,你们这明年还得继续种吧?”
“那肯定得种啊。
”东沟镇林业局的书记笑道,“菌种我们都订好了,准备明年扩大生产。
”
那他们长山县林业局可要有钱了,下面两只下金蛋的母鸡。
就是送走人,众人不免又想起柳湖镇,“他们赚小R本的外快,也得不少吧?”
他们都上班,没什么时间上山薅菜,也就不太清楚今年山菜不收的事。
也有知道的,刚想说话,办公室门一开,柳湖镇那位书记进来了,她也就把话咽了回去。
“刚东沟镇来交钱了?要换几台?”进门柳湖镇林业局那位书记就问曹会计。
他实在有些好奇,万一对方只是要换个一两台,他们局里挤一挤,也是能挤出来的。
但他肯定不愿意挤就是了,买菌种他都不愿意给钱呢,还自己垫付改装费。
结果曹会计竟然说:“四台。
”他当时就惊讶了,“四台?”
这可不是挤一挤的事了,人家澄水镇够有钱了吧,听说也才要改七台。
柳湖镇林业局的书记简直是脱口而出,“他们局不过了?”
林业局相比其他单位是有钱,但也不是这么花的,都砸这上面了其他开销怎么办?
旁边却有人说,“人家不是有钱了吗?这才十一月,就卖了快一万斤木耳,还没卖完。
”
“快一万斤?”柳湖镇林业局的书记记得他们就买了5000瓶菌种来着,这个产量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了。
而且听说那木耳种一年就能收三年,岂不是说对方明后年就算不种,每年也能干赚好几万?
心里正有点不是滋味,那边曹会计也想起来问他了,“你也是过来交钱的吧?你们准备改几台?”
算盘和账本都摆好了,就等着他说话,他却站在那半晌没吱声。
这曹会计就有些意外了,看看他,还当他是听完东沟镇要改的数目,又有了别的想法。
毕竟澄水镇要改七台,东沟镇要改四台,他们要是改少了确实不太好看。
“你要是还有想法,以后再加也来得及,不用非得现在报。
一下子报太多,机械厂那边也改不过来。
”
这个建议很中肯了,可柳湖镇林业局那位书记脸色依旧不好看,“不是,我就是过来问问。
”竟然就这么走了。
别说曹会计,办公室里其他人都被搞得一头雾水,“他大老远从柳湖镇过来,就是为了打听这个?”
柳湖镇林业局这么闲的吗?局里没工作了,书记天天来县里串门?
而且另外两个镇的钱交完,配件买回来,机械厂那位祁工都带着人开始改了,柳湖镇还是没来交钱。
众人忍不住开始嘀咕了,这柳湖镇这么抠的吗?采伐任务都不管了?
柳湖镇林业局倒想管来着,但他们也得有那个钱管。
因为这件事,局里这些天已经吵过好几轮了。
“当初就说要种木耳,钱都交了又说不种了,要是种了,哪有这些事?”
“咱们局今年本来就没赚多少,现在别的镇都改了,就咱们不改,今年采伐不是得垫底?”
三扯两扯就扯到了种木耳上,不仅私底下说,开会的时候也说,尤其是下面那几个林场的书记。
好事没他们的份,什么局里都想自己搞,现在改不起机器的系统他们倒是跟着一起倒霉。
人家另外两个镇可都种了,还是叫下面的林场种的,又做了政绩,手里又有钱。
柳湖镇林业局那位书记听着,脸色很不好看,“谁又能想到今年不收山,是你能想到,还是我能想到?”
他一点不想多谈这个话题,“等明年就好了,说不定明年他们那木耳就不收了呢。
”
最终商量了半天,柳湖镇林业局还是抠抠搜搜挤出一点钱,准备好歹把局里状况最差那台给改了。
就是钱交上去,连曹会计都无语了,“就一台?你这都不够供应科跑一趟的。
”
怎么也得三台,供应科才好出去买配件,总不能报一台就出去买一台吧?
于是柳湖镇这一台只能先放着,看县里其他镇还有没有继续要改的,到时候一起改,简直遥遥无期。
倒是培育中心这边一连收到了两笔大订单,全是今年尝到了甜头,准备明年扩大生产的。
东沟镇直接又建了一个基地,把菌种的购买数量提升到了8000瓶。
五岗镇同样,一看也是今年没少赚。
东沟镇甚至明言,他们这是怕种多了不好卖,步子才没敢迈太大,不然就让所有林场都种了。
8000瓶一下子翻一番,成了16000,何况今年还有林业局主动提出来想过来参观。
当时木耳都已经停止生长了,耳木也进入了越冬管理,并不是参观的最佳时机,显然对方是从别的渠道听说了什么。
人来了之后,也确实对木耳种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观完没几天,就派供应科过来,定下了3000瓶。
“3000加16000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