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3/3)
油,也完全可以啊。
”
吴山海被她说得心动了。
他以前就是粮食机械厂的工程师,虽说机械和食品行业有差距,但他天生就是爱钻研的认真性子,这些年在粮校带学生,对于食品行业的实践也研究颇深,学了一肚子的料,却没地方发挥,怎么能不遗憾呢?
“林同学,你说的那几家外地的校办工厂,是人家底子厚,产品好,当地做了典型,就没舍得关停。
但谁敢说很快就会放开啊。
”
林思危故作神秘,望望四处无人,小声道:“我爸家对门住着老干部,我听他们闲聊说过,现在提议的声音很多,上头已经开始重视讨论了。
”
关于林思危的身世,全校老师都流传过好几轮了。
她成绩越好,老师们就传得越欢,吴山海当然也听说过。
所以林思危这个话,还是很有些可信度的。
吴山海点头道:“那咱们就静候佳音。
”
“不能。
”林思危道。
“怎么不能?”吴山海奇怪。
明明林思危也就是个刚来不久的学生,但不知道为什么,吴山海并不觉得她在异想天开。
或许是林思危的学习态度本来就严谨,或许是林思危小小的人,谈吐却不凡。
总之,她的话让人天生就重视。
“等政策下来,大家一哄而上,咱们就难出头了。
要走在别人前头,等人家反应过来,咱们已经把市场占住了,这才能必胜。
”
“市场?”吴山海喃喃地。
这年头没有什么市场的概念,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计划调配,哪里懂得抢市场的重要性。
但吴山海有文化,虽然他没有经历过,但他能懂。
林思危不跟聪明人绕圈子,直接道:“如果吴老师信得过我,我先寄一百个锤头给我姨夫,他在乡下干木匠,让他负责装锤柄,然后拿去集市上卖。
卖出去多少,就把锤头钱汇过来……”
吴山海打断她:“可咱们没有账户,开不了□□的。
”
林思危笑道:“乡下集市要什么□□。
只要咱们的锤子质量好,价格便宜,人家就认。
”
吴山海彻底心动:“你的意思是……等政策下来,咱们能办校办工厂,再把这些钱入账?”
“对!”林思危很高兴,吴山海不仅听懂了她的话,而且连后续工作都一下子想到位了,果然是个人才。
再次感慨,他在这实践中心真是浪费了。
…
对于吴山海来说,尝试一下并没有什么难度。
这些锤子要么放仓库里生锈,要么当废品卖掉,给林思危一百个又何妨?
况且林思危还是本校学生,她又跑不掉。
不过考虑到风险,他还是要跟领导汇报一下。
分管实践中心的领导正是谢宝生。
为了实践中心的资金,谢宝生也正发愁。
粮食技工学校是隶属于省轻工厅,日常动转经费主要有两大来源:轻工厅拨款,和学生分配时各单位出的培训费。
但这两年大量知青返城,很多单位根本不缺人力。
知青都安排不了呢,还得安排学生,单位就多少有些怨言。
虽然面上总说粮校的学生供不应求,但领导层面最清楚,现在的局面靠的是厅里的面子。
今年这届学生的培训费就比往年下降了,这局面能撑多久真不好说。
就拿马上要来的中秋节,往年都会给老师给发五斤油两只鸡,今年到现在都没落实这笔经费,别说鸡了,怕连鸡毛都发不出来。
就这样的情况,哪里还有多余的钱来升级实践中心的设备啊。
一听吴山海的想法,谢宝生倒也觉得可行。
但有个前提,不能闹出不好的影响。
吴山海没有跟谢宝生说林思危的事,倒不是他想居功,而是不想把林思危扯进来。
到时候万一有点什么不好的影响,怕林思危一个女学生,会扛不住。
得了领导的首肯,吴山海就开始着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