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节(3/3)
思危立刻带上报纸去找谢宝生。
谢宝生大喜过望,说这政策来得也太及时了,当即摇了个电话给省轻工厅。
轻工厅那边接电话都笑了,说我们去开会的同志刚到家,人还没坐稳呢,你就来电话,看出来你们很急了。
谢宝生回答得特别干脆:“我们要争当全省第一家恢复校办工厂的学校。
”
不得不说,谢校长也是深谙官场经营之道。
你跟上头说什么想发展壮大实践中心,想为粮校师生谋福利之类的,上头虽然也会支持,但不会那么迫切。
但你说要争当“全省第一”,那简直戳中了领导的心窝子。
要知道领导上面还有领导,上级上面还有上级,汇报工作时,说一万种具体工作,都不如一句“某方面做到全省第一”这么具有冲击力。
果然轻工厅那边立刻表示,他们大力支持,立刻联系晋陵市轻工局协助办理,一定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将实践中心的校办工厂资质给申请到手。
至于其他行业的其他学校,轻工厅也是很有把握,说有几家校办工厂已经很具规模,一直没有关停过,所以不存在“恢复”二字,其余的学校,他们要等各省厅开完会,拟出意见通知,再下发到各市和直属学校,然后再筹备……
这怎么跑得过粮校。
得到省厅的支持,粮校这边立刻行动。
其实之前林思危已经模拟过无数遍,各种手续资料早就准备了不少。
校办工厂的厂名也早就商量好了,“良效食品加工厂”。
听着不够霸气,但这年头的厂名都这样,主打一个质朴和直白。
至于食品加工厂里还生产锤子,似乎也没人管。
林思危对“全省第一”这个事也很在意,不仅领导需要一个亮眼的成绩,她也希望校办工厂能有个亮眼的起点。
由于资金所限,良效食品加工厂注定起步规模很有限,但是,场地可以扩大、产品可以丰富,历史却需要有可供记忆的华彩。
她一趟一趟地跑银行,跑市里各个部门,有时候和谢宝生一起,有时候就她单枪匹马,甚至还去了一趟省城。
将营业执照拿回学校的那一天,谢宝生都惊呆了。
一星期。
前后竟然只花了一星期,良效食品加工厂的营业执照就到手了。
省厅来了电话,祝贺之余,很确定地告诉谢宝生,良效食品加工厂确定是全省第一家恢复资质的校办工厂。
他们要立刻写工作汇报,发到省报去。
良效食品加工厂有了自己的账户,之前的专款、营收结余、小金库等等收入,全部归到账户上,也已经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校党委找实践中心的三个人一起开了个会,谢宝生目前是粮校一把手,食品加工厂的负责人也是他。
但党委成员都清楚林思危和省厅以及市里的关系,也知道林思危派到实践中心,就是奔着以后的校办厂负责人去的,于是会议上确定,林思危负责厂里的日常工作,谢宝生和校党委监督和主管。
然后谢宝生还说了句很大度的话:“真开厂了,你们三个也不够用,招工的话你们自己根据生产需要来,费用由厂里自己承担。
别的我不管,厂子不能亏钱,现在五月份,年底我要看到盈余。
”
吴山海挠了挠头,觉得这要求也不低啊。
哪有投资厂子,当年就要有盈余的。
但他不敢说,因为他知道林思危敢想。
果然林思危笑道:“一定可以的。
生产设备吴老师这边已经联系了几家,重要的是产品,只要产品足够份量,年底盈利不是问题。
”
不过她心里也有小算盘,别看现在大家心往一处使,省厅拨款,学校给钱,回头还可以去银行贷款,这是因为现在行行都在起步阶段,大家只想着将事情做起来。
等以后事情真做起来,这厂子办大了,产品名声打响了,各种利益纠葛就会出现。
她看过近代那些企业家的发家史,很多依靠校办厂或者乡镇企业发家的,等厂子上了规模之后,无一例外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厂子的归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