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2/3)
,最后诸葛亮死了之后又被诸葛亮的木身骗了,如果他能大胆一些,早就把诸葛亮给灭了。
这样的看法确实很爽,但是也很蠢。
司马懿是真的不知道诸葛亮在装模作样吗?诸葛亮真的以为凭借司马懿的能力自己无论装的再气定神闲都不可能逃过他的法眼吗?结论都是否定的。
两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就像周瑜打黄盖,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样的呢道理,但打和被打那都只是表面,这样的做法自有其背后的深意,绝不是表面的热闹那么简单。
那表面的空城计,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仔细去了解下空城计发生的背景,在那个时候,整个的势力格局是怎么样的,就能一清二楚。
司马懿之所以明知是空城还不取诸葛亮首级,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了空城计来保住性命,那都是高手过招,心照不宣。
因为双方都清楚,在那个时候,两个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就算那个时候真的杀了诸葛亮,司马懿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甚至更加不会被重用。
或者说,只有诸葛亮一直存在,自己才有了被利用的价值,被重用的可能。
曹操一直晾着司马懿不用,难道是司马懿能力不行?恰恰相反,是因为司马懿太聪明了,不敢用。
但有诸葛亮在,有时不用又不行,这就是司马懿存在的价值,在曹操没死之前,他就只能忍着,没有机会,但如果曹操还没死,诸葛亮就被自己干死了,那到时候自己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很快就会被曹操作为威胁立马干死。
这就是权谋,不仅谋短期,更要谋长期;不仅要谋一时,更要谋一世。
这就是清代陈澹然的《寤言》·卷二《迁都建藩议》里说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了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为国家进行长远谋划,一时的聪明也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如果不能从全部大局的角度去谋划,即使治理好小片的区域也是片面的、微不足道的。
小到个人,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具备大局观和长远眼光。
只有具备大局意识,能够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因小失大,能够快速反应和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国家治理,也适用于各种组织和个人的决策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空城计必然会发生。
这是基于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彼此之间的信任,双方都信任对方能够考虑到这一层,都有着巨大的共识,这是更高层次的信任。
毕竟有的游戏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能够持续玩下去。
宁明志也是熟读历史的,因为在央企任职,央企是很注重历史感的,央企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推动民族复兴。
通过关注文化赋予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意义,央企能够在文化建设中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伟大的毛主席也是熟读廿十四史,都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上,将信任发挥到极致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后来所建的凌烟阁二十四将士,有很多都是半路上才跟着李世民,后来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李世民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让他们从此变得坚贞不渝,不再选择离开和背叛呢?是毫无保留的信任。
在征服人心的战场上,或许真诚才是最温柔且最锋利的武器,信任才是最无形且最坚实的铠甲,这就是所谓的无防乃为大防!”李世民的一生,从来不缺乏精彩。
也许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是“死亡之约”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唐朝,李世民在去大牢视察时看囚犯们一个个面容憔悴,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经过一番了解后李世民决定,下旨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并且让他们与家人团聚一年,等到来年秋天再回京城问斩。
据《资治通鉴》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
对于这件事,大臣们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这些死囚犯都是亡命之徒,一旦全部释放,估计是有去无回,会继续为非作歹,危害社会。
但君无戏言,于是,这390名囚犯就如约被放了,老百姓也等着看笑话,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些穷凶极恶的罪犯还会自己主动回来,真的有,那肯定是傻子,能犯罪的人怎么可能是傻子呢,对吧。
可是,让人惊呆眼睛的是,第二年秋天,这些囚犯们竟然一个不少的的全部自己回来了,这件事让满朝的文武官员感到惊叹,李世民同样大为感动,直接全部赦免了死罪,这就是“死亡之约”的历史事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件事一时间被传为了美谈,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后来,着名诗人白居易写了首诗来歌颂大唐盛世,其中的“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描述的就是这件事。
宁明志刚读完《史记》,又马不停蹄的在读《资治通鉴》,自从读多了历史书之后,可以说学到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充满着智慧,读史可以明智,鉴古方可知今,真的很有道理。
历史上不乏很多大家都对研究历史情有独钟,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资治通鉴,就像看高人下棋。
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棋谱。
我们看多了,自会下棋了。
”
曾国藩也曾经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曾国藩的成功,也从《资治通鉴》汲取了很多智慧。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让人生少走弯路。
既然对方已经拿出了诚意,自己也不能再玩些偷偷摸摸的伎俩,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才有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嘛。
说实话,宁明志心想,自己也从来都没有一丝丝的想过要用一些个见不得人的手段之类的,自己一向是真诚的,只要自己真诚的去做事情,无论什么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准确的说,都是应该接受的。
本着真诚做事的原则,也没必要做什么准备,宁明志就订好了自己公司附近的一家土菜馆的小包厢,然后把时间和地点通过微信发了过去,对方立马回复道:“好的,那明天见面聊”,宁明志回复道:“明天见”。
既然猜不到对方的来意,那就索性啥也不想了,就以不变应万变吧。
第二天晚饭时间,宁明志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了昨天约定好的包厢内,等待着H经理的到来。
不一会,一个男人径直朝包厢门这边走来,黑色皮夹克外套、里面搭配简约风格的灰色衬衫,流畅的线条凸显着利落与干练;一条黑色西裤将腿部线条完美地展现出来,透露着自信与坚定;整个着装搭配,尽显现代男性的成熟与魅力。
宁明志起身相迎,两人在包厢门口相互寒暄了一下,便将包厢门关上,坐了下来。
“H经理,不知道您喜欢吃什么,索性就等您一起来点菜了,这里上菜也快的,我来过几次,味道很适合我的口味,就自己做主带您来尝尝”,宁明志微笑的说道。
“您客气啦,我是重口味,也没什么忌口,您看着点就行”,H经理说道。
“好的,那我就看着点啦。
咱先来点下酒菜,这里的土酒是他们自己酿的,特色,一定要尝尝,今天咱们就不醉不休了,哈哈”,宁明志笑着说道。
“好吧,今天既然来了,也就不端着了,盛情难却,小酌一下。
但咱有言在先哈,我酒量可是一般哈,不像宁致远酒量那么好,白酒喝个一斤才算刚开始。
听他说有一年过年你们五个人喝了七瓶白酒,还都是五十几度的,我这个南方人可真的受不了,不要正事还没说就把我喝倒下了,哈哈”,H经理打趣地说道。
“他连这个也跟您说呀,看来交情不浅呐”,宁明志敏锐的捕捉到了他话中的关键。
“是啊,经常在一起花天酒地,哈哈。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他第一次的堕落就是我喝醉了让他去接我,被我叫去才开始的,他还口口声声要我负责呢,就拿这个当理由,宰过我好多次啦,哈哈”,H经理仍是打趣地说道。
“他呀,就是太放纵了,才落得如此下场啊”,宁明志无奈的叹息道。
“嗳,也不能这么说。
我今天来呢,主要就是想跟您谈谈关于宁致远的一些事情。
这样吧,我这个人,有话憋在肚子里不说出来,喝酒也喝不尽兴,我就先跟您好好聊聊我这段时间的发现”,H经理开始变的正经起来,面色凝重的说道。
“按我跟宁致远的交情呢,今天才过来拜访您,真的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我也有我的苦衷。
之前您给我打过电话,我是知道的,但我没法接。
那个时候说实话,我也不知道集团内部具体发生了什么,我跟宁致远是同一岗位,那时不止我们ZJ省分公司了,全国其它23个省的子公司,在我们这个职位上的人都忧心忡忡,不知道未来会,面临着什么,可谓是自身难保”。
正说着,开胃小菜和土酒便上了桌,宁明志拿起两个酒杯,双双倒满,拿了一杯放在H经理面前。
“我是北方人,北方人喝酒您懂的,不会说什么劝酒话,就是喝,一定要让客人喝好了、喝足了,那才算是没怠慢了客人。
今天你是客,放开了喝,一定要让我尽好地主之谊哈”,宁明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好的,那我只能客随主便了,哈哈”,H经理打趣地说道,边说边将酒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宁明志一边把两人的酒杯满上放好,一边听H经理继续说道:“以前没跟您联系,是因为事情发生的突然,不是怕惹麻烦上身,而是实在也帮不上什么忙。
在这期间,随着事情的发展越来越清晰,我也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更关心和同情着宁致远这个好兄弟的遭遇,看能否在某些地方可以帮上忙。
更何况,宁致远现在被抓进去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最起码对于我来讲,是因为他的祸而得福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今天,带着诚意来见您的主要原因”,H经理面色凝重的说道。
“喔?这我就有点听不懂了,为什么会因祸得福呢”?宁明志疑惑的问到。
“刚开始,大家对于宁致远的被抓,公司上下都是三缄其口沉默不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
但是,纸包不住火,想要事情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几乎是不可能。
我们这个职位上的区域经理,都有自己的小群的,甚至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