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3/3)
你失去的就不仅是现在的一切,还会因为退缩而后悔。
”马叔又说。
“嗯,我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赤裸裸地赞美权力。
”谭彦说。
“哼,可能听着刺耳,但这是事实啊。
拥有权力的时候,你的出行才叫轻车简从;开会的时候你可以最后一个到,大家都会等着你;结束的时候你可以第一个走,大家都会送你;所有的公共资源都可以为你所用,你不必担心物价的上涨、资源的缺乏;你不必考虑别人的心情感受,不必关注别人的脸色;你可以选择是否去参加应酬,是否要进行表态;你甚至可以决定别人的前途和命运;所有人都以认识你为荣。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啊。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德位相配。
”马叔一口气说完。
“呵呵,您这是在给我洗脑啊。
”谭彦笑。
“我是不想让你放弃。
记住,做了就不要后悔,一后悔就输了。
追名逐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荣誉和权力,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你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行了,这么晚了,不打扰了。
”马叔说着就离开了房间。
谭彦伫立在原地,默默地想着马叔刚才的一席话。
他犹豫了良久,从口袋里拿出了弹头,放回到奖章盒里。
他决定,一切都等省厅那场报告会结束之后再说。
他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人生中这重大的机遇。
也许马叔说得对,追名逐利本就没有错,只有获得了荣誉和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不能让那颗子弹毁了自己的一切。
谭彦相信,自己会用一个更为周全的方式,解决面前的困境。
整整一天,谭彦都窝在办公室里。
他在电脑前不停敲击着键盘,反复推敲着省厅报告会的稿件。
窗外王宝的枪声在一下一下地作响,谭彦却早已习惯了,这成了他写稿的节奏。
这次便携音响里放的不再是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取而代之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1804年,贝多芬开始构思动笔,他那时已经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耳聋已经不可治愈,恋人离他而去,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但他没有被接连不断的厄运击倒,反而开始了一段创作高潮,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
音乐带给谭彦思路和灵感,更给他带来勇气。
他觉得自己此刻和贝多芬当年一样,经历了人生中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无论面前有多少艰难险阻,总会峰回路转,迎来转机。
他没在演讲稿中夸夸其谈,说那些高大上的词语和震撼的排比句,更没刻意将自己树立成铁血硬汉的形象。
也许在别人眼里,他是特警的代表,是击毙毒枭的英雄,所以演讲稿就理应铿锵作响。
但谭彦知道,要想让这次演讲成功,就必须有不同之处。
他是这方面的高手,高手做事总会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
虽然省厅这次搞的只是报告会,并非比赛,但谭彦明白,只要大于一个人,就会产生竞争。
听众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宣传的效果。
论奉献,自己无法与一生扎根边远派出所的老霍相比;论牺牲,自己也比不过在排爆中光荣负伤的断臂小赵;论忠诚,十年内抓获百余名凶犯的刑侦尖兵老孙一马当先;论创新,自己也处于大数据专家小李的下风。
所以他要找准一个“点”,让这个“点”与众不同。
这个“点”就是平凡。
他不会让这次演讲那么咄咄逼人,让人觉得有压迫感,他要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娓娓道来地讲述一个“字警”融入特警这个火热集体的故事。
他要让听故事的人如沐春风,感同身受,他要给自己一个平凡的“人设”。
他要打破那个所谓“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前期形象,让自己成为广大普通民警的代言人。
这,才有胜算。
谭彦随着贝多芬的“命运”奋笔疾书。
在“第一乐章”,他用“明亮的快板”和“四二拍的奏鸣曲式”,讲述了自己从政工部门到特警任职的初期感受,这段讲述言简意赅,却变化跳跃。
政工思维与特警工作的碰撞、磨合甚至对抗都处处显现,自己的执拗、坚持也充盈其间。
之后“第二乐章”开始活跃的“行板”“双重主题的变奏”,讲述了自己和廖樊不同的理念,“旋律、节奏、和旋、走向”与“忠诚、尽职、勇敢、奉献”交相辉映,“单兵是尖刀,整合是拳头”的理念凸显其间。
之后紧接奏鸣曲式的快板,面对凶险罪恶的贩毒团伙,特警队员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一个个画面跃动、直接。
谭彦边写着,脑海里边浮现出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他离开了键盘,离开了书桌,在便携音响前随着“命运”的高潮挥动着双手,他被自己的文字感动了,觉得自己像被贝多芬“附体”。
他觉得,自己和贝多芬虽然相隔两百年的时光,但心灵却是相通的。
他能听懂“命运”里写的是什么,也能感受到那种呐喊的力量。
音调在上升,音域在扩大,音量在加强,谭彦最终用一句名言完成了整个演讲稿的结尾。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处。
”他知道,这个演讲稿成了,不但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还感人至深、余音绕梁。
这时,王宝的射击声停下了,谭彦走到窗旁,看利剑突击队的队员似乎在集合。
他关上了音响,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