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越族来犯(1/3)
孙定第一天当县令,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做,但心里对南昌县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候,鄱阳郡也好,豫章郡也罢,都是古越族侵攻最多的地方。
而古越族中,尤其以山越为最甚。
山越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方山区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
因往往占山为根据地,故亦称“山民”。
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
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等诸多称谓,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如今到了南昌县,其实也是有所动作的,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收流民,而且只收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少年人。
然后,就用这些人组建新军,可令人看不懂的是,孙定的练兵之法与众不同,不过是立定正步而已,并没有其他的打法。
其实,孙定要做的,无非就是让这些人有着令行禁止的觉悟,一支军队,如果不能做到令行禁止,那结局绝对是可怕的。
历史上有很多军队就是因为令出多门,让底下的士兵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如何听从命令,听从谁的命令,而导致最后战事大败,将军被杀的结局。
孙定的军队是弓箭兵,不过,他的弓箭兵与其他人的不同,由于逃生系统的存在,陈琦很早就在系统空间累积了大约八百副诸葛连弩,以及近万的弩矢。
一般来说,弩矢比箭矢要短很多,射程也比箭矢要近得多,但架不住数量多啊。
所以,八百人的驽队,其实拥有其他负重兵千余人,他们不是打仗的人,他们的作用就是为这些弩手负责传递弩矢的。
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孙定现在已经隐约有了近三千人的弩兵队伍,而在县里,孙定则是完全交给了卫鞅,自己管理军队,而政务完全不理会。
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
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一种以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集团)联合起来,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
孙策初离开袁术回到江东时,就曾被丹阳郡(今安徽皖南等地)当地山贼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
汉建安三年(198年),袁术遣人以印绶予丹阳(今安徽宣城)宗帅祖郎等,使之激动山越,大合兵众,图谋共攻孙策,反为孙策讨破。
为了巩固政权和掠夺劳动力与兵源,孙权从建安五年掌权之时起,即分遣诸将镇抚山越。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正待破城之时,山越复起,严重威胁孙吴后方,迫使孙权撤兵。
孙权东撤后,派吕范平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程普讨乐安(今江西德兴东北);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充任山越活动最频繁地区的县令长,悉平各地山越。
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建议孙权,克敌定乱非众不济,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
于是命陆逊征讨会稽、丹阳、新都三郡的山越,将俘获之人强者为兵,羸者补为民户,得精卒数万人。
吴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
恪移书相邻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
只修缮藩篱,不与交锋。
待其谷物将熟,纵兵芟刈,以饥饿迫使山越出山求活。
诸葛恪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余者迁至平地充作编户。
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绝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徙至平原地区,一部分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编户,调其租赋,或为私家佃客。
不得不说,孙氏的政策是完全对头的,这些匪人如果不消灭的话,那是很可怕的。
你想,自己的军队在前方和敌人打仗,这些匪人在后面分田地,打土豪,是不是很眼熟?呵呵,没有错,就是你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