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算计没有变化快(1/3)
杨琮手中此时已经有了海船图式,那就是车船。
车船据说是中国古代用人力驱动运转的明轮船,是在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设计的,桨用手力,而车船使用脚力,确为古代一项重大的船舶技术发明。
早在南北朝(420~589)时,已有车船的记载。
唐代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
宋代的车船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王彦恢制的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桨片)。
木匠高宣也是造车船的名匠,曾创造大小车船10余种,大型车船长20~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纳700~800人;中型车船一般承载200~300人。
车船有2车、4车、5车、8车、9车以及23、24车等多种。
宋朝最大车船长36丈,宽4丈1尺。
明初陈友谅也曾使用车船在鄱阳湖进行水战。
明中叶以后,卢崇俊作多种型式的车船称为“静江龙船”。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南方还有少量车船。
车船虽然未能在各水系普遍使用,但它的历史悠久,对中国船舶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
而现在,中原战船大都是风帆战舰,帆船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遇到顺风,它可以毫不费力地行进,特别是一些多桅多帆的船,在顺风时更是运行自如,大显神通;缺点是,帆船怕逆风,怕大风,遇到这类天气,容易船翻人亡。
怎样克服帆船的弊病呢?后世史书上记载了祖冲之造车船的经过。
祖冲之认为,既然船帆有问题,能不能不用帆,因为帆毕竟是助力而不非动力;不借风力,那就只有考虑用水力了。
最后他便转而思考怎样利用水力。
光想没有用。
为此,祖冲之决定租船进行深入研究。
这便是他急匆匆赶到秦淮河的原因。
话说祖冲之通过仔细研究秦淮河的泊船,已经对船的构造了然于心。
回到府里,凭着以前造水碓磨的经验,他决定在船舷两边每边做两个大轮子:通过加大轮子和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排水量,即增加推动力,最终实现提高船速的目的。
祖冲之结合日常生活中船桨的使用原理,在每个大轮子上装了数口小桨形状的木板。
轮子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怎么使它们转动起来呢?为此,祖冲之又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十分有限,还不能制造任何一种发动机,唯一的办法,只能靠人了。
祖冲之把自己关在房里,整天摆弄着船模型,一日三餐也让仆人送进来。
几个月后,不眠不休的他终于想到办法,就是在船舱内设计一个以人为动力的装置,即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从而让桨在水中划起来,船也就航行起来。
船造好了,起个什么名字呢?经过思考,祖冲之为它取名为“桨轮船”。
为了扩大影响力,他决定在新亭江上试航。
新亭江即今天长江经过南京的那一段水域。
据说,三国时在经过南京的长江水域建有一座名叫“新亭”的城垒,故这段水域得名叫新亭江。
试航的结果,正如祖冲之事先预料的那样,相当成功:“桨轮船”不用风帆,一天居然航行了百多里水路。
观看试航的人们对这项新发明交口称赞,认为如果稍加改进,潜力会更大。
出于对这种船的喜爱,人们纷纷以“千里船”相称,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桨轮船”反而倒被人们淡忘了。
其实,“千里”在古代是虚指,形容距离之远;人们推崇“桨轮船”,用“千里船”来代称,也不奇怪。
当然,这船出现在三国之后,现在的汉人是不会知道这船的,更不要说是脚盆鸡了。
当然,除了两个穿越的。
杨琮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拿下秽貊这些地方?因为那里靠海,而且那里直线距离是距离脚盆鸡(倭奴国)最近的地方。
对于杨琮来说,中原这个地方有什么好打的?打来打去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