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帝辛立十哲(3/3)
新至,未立尺寸之功,如今忝居高位,必然枉遭非议。
臣虽不才,愿领军攻打西岐,以维持大王正统,殄灭不臣。
”
帝辛笑道:“讨伐西岐之事,寡人以为正该由左相出马。
太师征北海,迁延日久,士兵疲惫,百姓困苦。
正该养精蓄锐,奈何天下纷乱,贼势浩大。
尤以西岐为最,本着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原则,必须要把西岐这颗毒瘤给剜去。
姜子牙姜飞熊,你可是寡人的股肱重臣,将来也是要进入武庙十哲的存在,寡人今得太师闻仲,左相姜尚,真乃三生有幸。
此,不只是寡人之幸,亦是大商万民之幸,姜尚,国内军马任尔调遣,寡人只要你,不要让寡人及万民失望呀。
”
亚相比干,忽然出班奏道:“大王,我大商自立朝以来,从未有武庙十哲,今大王既然提出,不知可有计较?”
帝辛笑道:“昔圣祖成汤伐桀,代而坐天下,且宽世济民。
当为第一人。
其次,圣相伊尹,辅佐先祖,以仁德治民以安天下。
乃诸相楷模。
三者,高帝武丁,武力鼎盛(征伐鬼方、土方等强敌),品德上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如傅说),开创“武丁中兴”。
其四,傅说,助高帝整军经武、稳定边疆,品德上出身寒微却忠直贤明,与伊尹并称。
其五,太师闻仲,寡人贤臣,武力碾压多数阐教金仙(持雌雄鞭、骑墨麒麟),品德上忠君护商、鞠躬尽瘁,是“忠义”标杆。
其六,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武力高强(能战阐教三代弟子),品德上佳,肯直谏,乃寡人治下名将。
第七,亚相比干,寡人王叔也。
虽说是文臣,但能直面纣王死谏,品德上刚正不阿、为国捐躯,隐含“文臣赴死”的精神武力。
第八,寡人王兄启,武力不突出,但品德上忧国忧民、反对暴政,最终保全商祀,是“仁智”代表(兼顾品德与存续之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九,南伯侯鄂崇禹,品德上忠于大商、因姜桓楚被杀而死谏,是“诸侯忠烈”典型。
至于姜尚,今虽功名不显,但毕竟知兵善政,不久必是我大商治国良臣。
当暂列武庙十哲之末。
对了,不知飞熊可着成《六韬》否?若能,借寡人一月可否?”
帝辛的话才刚刚说完,比干立即道:“大王,这十哲中其他人尚可,但老臣以为,当用东伯侯姜桓楚取代姜尚,一则姜桓楚,乃王后之父,二来,东伯侯克勤克俭,抵御东禺,万民景仰,当入十哲之列。
”
帝辛笑道:“王叔,寡人之于国也,夙夜匪懈,不敢忘民之忧。
寡人以为,为君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且民为水,君为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故,民为重,君为轻。
左相新拜,亦为民之一也。
而众卿亦为载寡人这破舟之水,具为水,何分彼此?”
比干听完先是一怔——显然被帝辛“民为重、不分彼此”的格局打动,随即躬身拱手,语气诚恳:“大王所言极是!老臣愚钝,只重宗亲资历,未及‘万民为水’之理,是老臣思虑不周。
左相既为载舟之水,入列十哲实乃应当,老臣再无异议!”
帝辛又看向商容,笑道:“右相,不知右相以为亚相所言如何?”
商容先是拱手一礼,语气坦诚:“大王此前‘载舟之水不分彼此’的道理,已点醒老臣!亚相起初的考量虽合旧例,却不及大王‘唯民唯才’的格局。
左相虽新,却有知兵善政之能,入列十哲并无不妥——老臣以为,大王定榜之策,当从!”
帝辛又看向微子启,笑道:“不知王兄可有话说?”
微子启起身拱手,语气谦和却坚定:“大王‘民为水、不分新旧’的定策,既合治国之道,又顾全贤才。
左相入列,是大商得仁,老臣与亚相、右相心意一致,无半分异议!”
闻仲道:“大王,既然大王王叔、王兄及右相皆无异议,臣自无不可。
”
喜欢逃生三国请大家收藏:()逃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