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揆文奋武 (三)(2/3)
还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间长了就容易在军营之中引发一些不好的行为,日积月累之下,和敌人对战之时,将士们情绪本来就十分紧张,还有以往积累的不良情绪,很容易在敌人来袭之时爆发混乱,甚至于爆发营啸等。
”李文疆一边思索着,一边解释,后面说的是对的,但是前面却不是很正确,他就是想要将士们学习汉家的传统经典文化。
知道自己是汉家儿郎,不是胡族的走狗。
了解汉家过去光辉的历史,引起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一旦时机成熟,这样一支进过严格训练,军纪严明,有文化,有理想的军队,在对战异族的占优势的骑兵部队之时,那也是敢于亮剑,并且有能力击败对手。
还有就是培养出一批服从自己的嫡系军官来,要是以后这些低级军官成熟起来之后,即使十万大军,李文疆也能如臂使指。
不管任何人也是指挥不动他李文疆一手训练出来的军队的。
就像袁世凯小站练兵一样,北洋军除了袁世凯,清廷任何人都指挥不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那时,这支军队就很有可能能为他李文疆的私人部队了。
“看看,这才是我大赵的麒麟才子啊,带兵都和别人不一样,什么都能给你说的一套一套的。
”石虎对于李文疆的话非常满意,他这一次是真正的了解了这个李文疆的忠心,这可不是某些人在自己面前说着好听话语,向自己表忠心,真实在想什么,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可是李文疆不一样,他是在真实的干出来的。
这让石虎心有些感动,这个连自己亲生儿子,孙子都不能放过的铁石心肠之人也是被李文疆默默做的这一切给感动到了。
夔安也是一脸满意的神情,这个李文疆也不枉自己这样的关心和一番苦心栽培了。
众人之中,很多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对于李文疆所说的情况,都是一清二楚的,每一个人也都是有自己独特的带兵方式的,都是密不宣口的,还没有人能像李文疆这样大方的说出来。
不过即使众人都知道,那也是没有用,谁能像李文疆这样教导自己的部下读书学习,不仅他们自己不愿意,也很容易引起部下的反感的。
而李文疆的部下都是李文疆的家乡子弟兵,又都是李文疆一手训练出来的,再加上李文疆个人的魅力,多种原因集合到了一起,才能使李文疆这样做不会引起部下的反感甚至是哗变的。
王尚书,崔朝先等着这些文人也是对李文疆的做法佩服不已。
文人做官,按照儒家的理解就是要教化万民,使得黎民百姓都能知书达理,懂得礼义廉耻,努力使这个世界成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书·禹贡》有云: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圣人之言就是说要施行文教,振奋武事,方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如今李将军以儒家之法治军,在军中实施文教,教的将士们知得知廉耻,识礼仪。
又用严格的军纪约束将士,又深合法家之要义,且教导部下操练杀敌本领,严密整齐的军阵,还有将军出神入化的谋略,又深谙兵家之说,将军大才也。
”这位民部尚书李逸摇头晃脑的说这话,眼睛看着李文疆,尽是欣赏之意。
这个李逸虽然和李文疆同姓,但是出身却是天差地别,人家的老祖宗可是战国之时,赵国的名将武安君李牧的后代,赵郡李氏,那可是传承接近六百年的世家门阀,在这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唐代位列七姓十家。
总之这个李逸出身高贵的很,能得这个李逸的赞赏,可还是不容易的。
虽然这里很多人都是有些听不懂李逸的话,但也都是认真听讲的,即使是石虎也是一脸严肃的模样,也不知道能不能听的懂。
“李老大人谬赞了,文疆小子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虽然李文疆也没有听的太懂,但他也是能听个大概。
“李将军少年成名,不管战功,还是诗词,都是传遍天下,世人敬仰,可将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