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3/3)
本没听进去,脑子里反复回忆思考,越想越觉得可疑。
在音像店里,我确认过郑坤的眼神,就算他不是凶手,肯定也多少知道真相。
不然绝不可能慌乱成那种样子。
”
高阳打了个响指,仿佛在享受心跳加速的美妙感觉,“那家伙说不定用上了什么高智商的犯罪手段。
简直像是侦探小说的谜题,就等一位名侦探来破解。
我想想……他可以水泥重砌一遍沾上血迹的地面。
这么一来,再怎么高科技的试剂也检测不出来。
”
“不可能,这么做肯定会把地面搞得高低不平,反而更加明显了。
”
“干脆把整家店的地面都重砌一遍就是了。
”
“泥瓦匠的工作可没那么轻松。
一整家店,得准备多少黄沙和石灰之类的材料,又得花多长时间才能搞定啊。
满打满算,留给凶手只有一晚上时间。
况且溅到货柜上,墙上的血迹怎么处理?”
我们就这样那样的可能性热火朝天地讨论了半个多小时,高阳提出各种异想天开的假设,都被我一一否决。
高阳越说越没劲头,最后索性向后一靠,抱怨起来,“你这人怎么回事。
指明嫌疑人的是你,千方百计为他开脱嫌疑的也是你。
”
“因为你的各种假设都是天方夜谭,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
“那你倒提一个有可能性的假设看看啊!”
我哭笑不得,“但凡是能想出来一条,我早就去报案了。
为何还要和你磨嘴皮子?说实话,你提出的假设我多半都设想过,你没提的我也想出过很多。
我把自己代入郑坤的身份,反复思考如何掩饰自己的犯罪事实,可无论如何都得不出合理方案。
就算能解决血迹的问题,也没办法搬运尸体。
”
“很难吗?”
“搬一小段路或许不难。
但你没看新闻吗?人是元旦当天失踪的,而尸体是新年第二天在南方的吴都市被发现的,距离我们这足足四百八十多公里呢。
”
“听起来不像是步行或骑自行车能赶到的距离。
”
“更别提还带着尸体了。
”
一位成年女性,就算再瘦弱,体重也在九十斤上下浮动。
而我平时帮家里搬袋三十斤的大米就累得要命。
“搬运尸体这种事,明显不可能依赖公共交通。
不管是搬上长途巴士还是客运列车,都会很快露馅。
那个叫郑坤的家伙,家里会不会有小轿车?”
“以我对他家境的了解,绝不可能有。
”
对于本世纪初的中国家庭,私家车是相当稀罕的东西。
城镇道路上偶尔才会驶过一辆。
若是再搭配上一个稀奇的外国车标(由于桑塔纳的缘故,大众除外),就会引来歆慕的眼神和啧啧称奇的讨论。
“报纸上还说具体的抛尸地点十分偏僻。
”我补充道,“在吴都市郊的一家废弃炼钢厂里,没本地人带路一般找不到那……”
“等等,你说炼钢厂?”高阳打断我的话。
“对啊,尸体是从炼钢厂的水井里捞出的,你不会没听说吧?”
“我知道是在井里,但没听说是什么地方的井……”他腾得站起,呼吸急促,仿佛流经大脑的血液需要更多氧气,“我们去趟火车站吧。
”
“现在?”
“现在。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里能找到相当有意思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