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3)
自我小时候起,城关市的青年路一带就形成了夜宵一条街。
晚上10点半,最后一班城管人员下班,路边摊就张罗着摆开了。
夜宵摊位的摆放很有学问,一般会找个标记物固定下来。
于是,露天的摊子有了坊间自发起的名字,洋槐树烤羊肉串、桥头烧烤、新街口烧烤等等。
如今,巷口那棵老槐树依然生机勃勃,树下的烧烤摊也还开着,不过摊主早换了人,变成了一对年轻人,两人看起来应该是情侣或夫妇。
男的正弯腰烤串;女的估摸三十岁上下,脸颊染有质朴的红晕,穿戴得干净利落。
我刚一靠近,她就热情地招呼我坐下,递上塑料封装的菜单。
我在树下的塑料桌边坐下,佯装审视菜单,眼角余光观察着烤串的男人。
只见他撒下一把孜然,将手中羊肉串互相拍打。
多余的油脂滴入通红的黑炭中,发出嗞嗞声响,勾起点点火花,照亮了男人的面容——消瘦的长马脸,阴婺的表情。
虽已多年不见,但我知道他就是郑坤。
终于找到了,我心中暗想,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与那个叫许文静的女警一样,我觉得问题的突破口在瘪四这个人身上。
他和李学强命案的关系实在太深了,不管是不是凶手,肯定多少知道点真相。
虽说怎么找到他也是一大难题,但我掌握有一条其他人不知道的优势线索,就是那对混混组合——郑坤和张志豪的深厚关系。
两人曾亲密无间,有着乌鸦和狼一般的共生关系。
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来郑坤一次也没暗中联系过张志豪,轻易放弃这么好用的工具不符合他的性格。
而找到张志豪应该难度不大,从他嘴里撬出情报更是轻而易举。
于是,我乐观地向公司请了一星期的年假(五年没请过假了,我利用这一点向总经理说理,强行争取下来的),踏上了寻人之旅。
但第一个难题差点就让我放弃了。
十三年了,物是人非,张志豪家原来住的那栋楼早拆迁了,没人知道他一家人的下落。
好在我曾是本地人,旧日认识的亲朋好友还是不少的。
我试着一个个地去打听问询,无数次被当作骗子后,终于意外找到了当年张志豪家邻居的职业和身份信息。
可问题是那家人早搬迁到外地了,也没有联系方式。
无奈之下,我只得亲自去外地寻找。
接下来的经历有如大海捞针,一个信息往往能勾出五条衍生信息,其中两条是虚假的,两条是断线的,剩下的一条还不定是有用的。
我深刻体会到许文静警官曾说过那句话“刑警有98%的工作都浪费在搜查错误的地方”的真意,所谓的推理和灵光一现很少派上用场,无止境的走访和问询才是刑警工作的核心。
一次又一次地延长假期,走访了七座城市后,我终于找到了张志豪的下落。
由于父母的人脉荫蔽,高中都没毕业的他现在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装修公司。
腰围又粗了好几圈,脸上的皮肉彻底松弛下来,眼底却开始闪烁狡狯的光芒。
我假装是巧遇,拉出老交情,企图套取情报
。
但已是总经理的他说话油滑起来,堪称滴水不漏。
我只得假情假意地拿出名片谈起商业合作,请他吃了顿饭。
酒过三巡,面红耳赤的张志豪终于透露出真相,原来这些年郑坤确实联系过他几次。
但每次都是借钱,数额越来越大,他早看郑坤不爽了。
他轻易给出了郑坤的下落——在城关市的老槐树下经营一家无证烧烤摊。
不可思议,郑坤竟然敢回来,难道真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反而越安全?
历经近一个月,像走完一局大富翁游戏的棋盘一样,我再度从终点返回起点,抵达城关市。
李子桐仍没有恢复自由。
但翻了翻手机上的新闻,与珠宝丢失的案子不同,这次哪里也没传出她的负面消息,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她多半在哪个角落的片场里继续拍着电影。
第三次的“录像带谋杀案”也未进入公共视野,只有几条零散的地方性新闻报道,并没有比一般的凶案更受关注。
或许是电影的多位投资方意识到了这次是绝对的负面新闻,联合起来封锁了消息。
真相不得而知。
不过,今夜我有种预感,自己能亲手终结这一连串案件。
如果眼前正烤羊肉串的男子真的是郑坤。
我取出手机想要报警,但又犹豫了。
槐树树荫遮住了路灯光线,单凭烤架的火花难以看清男子的全身体态。
我假装想从塑料筐里取啤酒,向烤架又靠近了几步。
意识到有人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