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腊月二十八(2/3)
个个去告吗?就算能,耗时耗力,最终大众先入为主的,可能反而是那些劣质的复制品。
”路晓琪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他:“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出击?”
和王老板这样的人合作,不是简单地卖技术,而是由我们输出核心的技术标准、艺术指导和品牌授权。
还能收到一笔钱。
很多公司赚的不就是加盟费吗?
她想起一件事,抬起头,“专利权在你手里吧?”
苏隽颔首:“该申请的都已经申请了。
”
清河古镇有自己的法务部,在这些问题上不是吃素的,早就提醒了相关人士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那完全可以。
”路晓琪脑子里已经转过了好多圈,“由我们主导合作开发,保留最核心的文化韵味,抢先占领市场。
说不得以后还能建立起一个文化品牌,而且这也算是文化推广的一部分。
”
王老板能想到机械知识小课堂,那为什么不能顺便聊一聊北宋傀儡戏的历史呢?
“推广出去,傀儡戏说不定能够在这个时代扎根下来,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至于你所担心的……”她的眼光一下子柔和起来:“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创新。
等到外面全面铺开的时候,说不定我们的主题早就换了。
”
而且,清河古镇有它自己的核心优势,并不单单只是依靠一个演出。
如果可以的话,她希望古镇里的那些精彩的演出都能走出去,去更大的舞台。
苏隽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彩,任由路晓琪说了一大堆,但最后他记得的却只是那句“我相信你”。
她相信他的能力,她对他的信任和理解是如此透彻,甚至超越了他自己此刻的视野。
像一片羽毛,轻轻扫过他的心尖,带来一阵酥麻的悸动。
苏隽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阵因她而起的、不同寻常的波澜。
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比平时更深、也更真实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释然、钦佩,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你说服我了。
”他的声音比平时更低沉柔和了几分,还带着微微的笑意调侃,“既然助理小姐都认为可行,那就按照你的来吧。
”
路晓琪想起自己假装的身份,又想起刚刚“越俎代庖”的表现,也忍俊不禁起来。
她把手背在身后,扬起下巴:“那当然,苏总,我这助理当得还称职吧?是不是该考虑给我加薪了?”
苏隽眼底的笑意更深,从善如流地配合她演下去,还故作认真地沉吟了片刻:“嗯,路助理眼光独到,思维敏捷,谈判技巧卓越,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加薪嘛……”
他故意拖长了语调,看着路晓琪微微睁大眼睛期待的样子,才慢悠悠地接道,“后续合作顺利的话,考虑给路助理分红。
”
路晓琪顿时笑了起来,眼睛弯弯的:“那还差不多。
”
待她走出了水剧场,这才想起来,苏隽和他的团队所拥有的新技术,名义上都是挂在清河古镇名下,按照他们的合同,如果后续这部分有获利的话,清河古镇可以拿到15%的分成。
也就是说他本来就应该给自己分红。
路晓琪“啧”了一声,这家伙,真是会偷换概念,居然学会了空手套白狼。
越来越狡猾了!
这般想着,眼里却泛起了笑意。
……
水傀儡戏试运行了三天,最终定下了每天两场,白天一场晚上一场,然后作为单独的收费项目,以及加入到通票里面去。
周天然三人去看了晚上那场后认为晚上的更惊艳,结合了声光特效。
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在定价上晚上的场次也会比白天的要贵。
她们在清河古镇玩了三四天,一直到腊月二十八这才告别路晓琪,各自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路晓琪很是不舍,她们宿舍四人在大学时相处融洽,并没有其他宿舍那样勾心斗角彼此排挤的现象,只是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毕业后也四散天涯,如今能凑到一起真是很不容易。
大家轮番上前抱了抱她。
“可说好了,等你酒店开业了,我们来住个半个月,你到时候可别嫌我们烦。
”
“那我得住一个月。
”
路晓琪笑起来:“行,住一年半载我都没想法,到时候一定要来。
”
几天前她从高铁站将她们一个一个接过来,现在又一个一个将她们送走,难免有些伤感。
似乎人在成熟之后,便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别离。
不过,在回到清河古镇看到闲着的人都聚在了宋嫂鱼馆的后厨里面蒸花馍的时候,热闹的氛围一下子就击中了她。
路晓琪立刻露出笑容:“在干什么呢?”
她喜欢这种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觉。
回头的是张瑛,欢快朝她挥手:“路小姐,我们在跟着梵正师父蒸花馍呢!”
路晓琪好奇问:“观脉堂居然今天没病人?”
观脉堂的员工越来越多,可整个医馆却一直都没闲下来过。
张仲景和高太医的号提前半个月就放出来,是要靠抢的,最近新来的那位庄大夫,主要治断骨跌打的,也逐渐有了口碑,病人不断。
现在他们居然有时间跑来这边揉面蒸花馍?
路晓琪在人群中看到了几位大夫的身影,深感疑惑。
张瑛笑着解释:“今天腊月二十八了,张大夫说我们医馆前段时间都太辛苦了,所以提前放几天假。
”
春节期间,观脉堂是不开门的。
他们可以整整休息二十天!真是把以往加班的假期全给补上了,张瑛表示很欢喜,她打算在家睡个天昏地暗,然后看小说玩游戏,将错过的都拿回来!
路晓琪点头表示:“应该的,应该的。
”
观脉堂之前确实加班加得有点狠。
“为什么今天要蒸花馍啊?”
梵正抬起头,如今的她脸上愈发恬淡了,微笑道:“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这是我们那儿的传统,今天与人聊了聊,才发现许多地方都是如此。
”
她每隔两日便会来鱼馆帮宋五嫂制作白案点心,今日和宋五嫂闲聊时,提起了这个老传统,没想到立刻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与兴致。
“是哩是哩!小时候家里这天可热闹了!”
“蒸的馍都要点上红点点,好看又吉利!”
“我们那儿倒不是这个,是年二十八,洗邋遢。
”
“我们是要做年糕,炸撒子。
”
一来二去,不知谁先提议的,这后厨便自发组织了起来。
宋五嫂大手一挥,提供了充足的面粉、糯米粉、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