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纪四】(1/3)
起于甲子年(公元前297年),止于戊子年(公元前273年),总计二十五年。
?
周赧王十八年(甲子年,公元前297年)?
楚怀王从秦国逃亡,试图回国。
秦国发觉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
楚怀王只好抄小路逃往赵国。
当时赵武灵王(赵主父)正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收留他。
楚怀王又想逃往魏国,被秦国的追兵赶上,抓回秦国。
鲁平公去世,他的儿子姬贾即位,即鲁缗王(或文公)。
周赧王十九年(乙丑年,公元前296年)?
楚怀王在秦国生病,随后去世。
秦国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
楚国人都哀怜他,如同悲悼自己的亲人一样。
诸侯各国也因此对秦国不满。
齐国、韩国、魏国、赵国、宋国联合攻打秦国,军队抵达盐氏(今山西运城附近)后撤回。
秦国割让武遂(今山西临汾附近)给韩国,割让封陵(今山西芮城附近)给魏国,以此求和。
赵武灵王巡视新占领的土地,于是离开国都,向西穿过代郡;在西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地区遇到楼烦王,并收编了他的军队。
魏襄王去世,他的儿子魏遫即位,即魏昭王。
韩襄王去世,他的儿子韩咎即位,即韩厘王。
周赧王二十年(丙寅年,公元前295年)?
秦国国尉(高级武官)司马错攻打魏国襄城(今河南襄城)。
赵武灵王联合齐国、燕国共同灭掉了中山国,将中山王迁徙到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赵武灵王回国后,论功行赏,实行大赦,设宴庆祝,全国欢饮了五天。
赵武灵王封他的长子赵章于代郡,号称安阳君。
安阳君赵章一向骄奢,内心不服他的弟弟(即赵惠文王赵何)。
赵武灵王派田不礼做他的相国(辅佐官)。
大臣李兑对相国肥义说:“公子章身强力壮而心志骄横,党羽众多且欲望极大,田不礼为人残忍好杀且骄纵狂妄。
这两人凑在一起,必定会图谋叛乱。
小人有了野心,就会轻率谋划,只看到有利的一面,不顾及危害,祸乱不会太久就会发生。
您责任重大而权势又强,正是动乱的源头和灾祸的焦点啊!您何不称病不出家门,把政权交给公子成(赵武灵王之弟,赵惠文王叔父),不要去做灾祸的阶梯,这不也很好吗?”肥义回答:“当初主父把大王(赵惠文王)托付给我时,嘱咐说:‘不要改变你的法度,不要更改你的思虑,始终保持一心一意,直到你离开人世。
’我郑重地拜受命令并记录在案。
如今因为害怕田不礼作乱而忘记了我的承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变节呢?谚语说:‘即使死人复生,活着的人也问心无愧。
’我想保全我的诺言,哪能只想着保全自身呢!您对我有赐教,是一片忠心。
虽然如此,我的誓言已在前,终究不敢背弃!”李兑说:“好吧,您尽力而为吧!我恐怕只能见到您今年了。
”(预言肥义活不过今年)说完流着眼泪走了。
李兑多次去见公子成,共同防备田不礼。
肥义对侍臣信期(高信)说:“公子章和田不礼表面上友善,实际上心怀恶意,在内讨得主父欢心,在外则施行暴虐。
他们一旦假传主父命令发动政变,是很容易得手的。
我现在非常忧虑这事,夜里睡不着觉,饿着也忘了吃饭,对盗贼出入(指叛乱者)不可不防备。
从今以后,凡是有召见大王的命令,必须先让我见到本人,我将用身体先挡住(危险),确认没事以后大王才能进去。
”信期说:“好极了。
”
赵武灵王让儿子赵惠文王朝会群臣,自己则在一旁观察。
他看到长子赵章垂头丧气,反而向北称臣,屈居于弟弟之下,心中不免怜悯,于是想分割赵国,让赵章在代郡称王。
这个计划还没决定下来就中止了。
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出游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住在不同的行宫里。
公子章、田不礼趁机率领党徒发动叛乱,假传赵武灵王的命令召见惠文王。
肥义先进入(叛军所在的宫殿),被杀。
高信随即护卫惠文王与叛军作战。
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邯郸赶来,立即调集四邑的军队进入沙丘平乱,杀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歼灭了他们的党羽。
公子成被任命为相国,号称安平君;李兑被任命为司寇(司法长官)。
当时赵惠文王年纪尚小,公子成和李兑实际掌握政权。
公子章被打败时,逃往赵武灵王居住的宫殿,赵武灵王开门接纳了他。
公子成和李兑因此派兵包围了赵武灵王的行宫。
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道:“因为追究公子章作乱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的宫殿;即使现在撤兵,我们这些人也要被灭族了!”于是就继续包围下去,下令:“宫中的人最后出来的杀头!”行宫中的人全都跑了出来。
赵武灵王想出来却办不到,又得不到食物,只好掏雏鸟(鷇)和鸟蛋充饥。
三个多月后,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活活饿死。
直到确认赵武灵王已死,才向诸侯各国发出讣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初,赵武灵王立长子赵章为太子。
后来得到宠妃吴娃,非常宠爱她,好几年不出宫门。
吴娃生下儿子赵何后,赵武灵王便废黜太子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
吴娃死后,宠爱减退;赵武灵王又怜悯起原来的太子,想让他和赵何同时在赵国称王,犹豫未决,结果导致了这场祸乱。
秦国罢免了楼缓的丞相职务,由魏冉接任。
周赧王二十一年(丁卯年,公元前294年)?
秦国在解(今山西临猗西南)打败了魏国军队。
周赧王二十二年(戊辰年,公元前293年)?
韩国大将公孙喜联合魏国攻打秦国。
秦国穰侯魏冉向秦王推荐左更(秦爵第十二级)白起代替向寿统率军队。
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了公孙喜,攻占五座城邑。
秦王于是任命白起为国尉(最高军事长官)。
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将率领诸侯讨伐楚国。
希望大王整顿好军队,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王十分害怕,只好再次与秦国讲和结亲。
周赧王二十三年(己巳年,公元前292年)?
楚襄王(楚顷襄王)到秦国迎娶王后(即秦女)。
司马光评论说:?“秦国的无道真是太过分了!害死人家父亲(楚怀王)又强逼其子(楚顷襄王)结亲。
楚国的衰弱也是多么可悲啊!忍下杀父之仇而与敌国通婚!唉!如果楚国的君主能掌握治国之道,臣子能任用得人,秦国即使强大,又怎能欺凌楚国呢!荀子对此论述得真好啊:‘治国之道,运用得当,即使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独立自主;运用不当,即使像楚国那样拥有六千里疆土,也只能被仇敌所奴役。
’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权势,这正是他陷入危亡的原因。
”
秦国丞相魏冉称病辞职,秦王任命客卿烛寿(或作烛寿)为丞相。
周赧王二十四年(庚午年,公元前291年)?
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宛城(今河南南阳)。
秦国罢免了烛寿的丞相职务。
魏冉重新出任丞相,被封在穰(今河南邓州)和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称为穰侯。
秦王又封公子嬴市于宛城,公子嬴悝于邓(今河南漯河东南)。
周赧王二十五年(辛未年,公元前290年)?
魏国割让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四百里土地给秦国,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地区二百里土地给秦国。
魏国的芒卯(孟卯)开始以善于使用诈术而受到重用。
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年,公元前289年)?
秦国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级)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抵达轵邑(今河南济源东南),夺取大小城邑六十一座。
周赧王二十七年(癸酉年,公元前288年)?
冬季,十月,秦王(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遣使者尊立齐王(齐湣王)为东帝,想约定两国共同攻打赵国。
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齐王问他:“秦国派魏冉来送上帝号,你认为这事该怎么办?”苏代回答:“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公开宣布。
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各国安然接受,那时大王再称帝也不迟。
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各国都厌恶反对,那么大王就不要称帝,以此来收拢天下人心,这是极大的资本。
况且,攻打赵国哪比得上攻打暴虐的宋国(桀宋)有利呢?如今大王不如放弃帝号以收拢天下人心,发兵去讨伐暴虐的宋国;宋国一旦被拿下,那么楚国、赵国、魏国、卫国都会恐惧了。
这样,我们在名义上尊崇了秦国,却让天下各国憎恨它,这就是所谓的‘以谦卑获得尊荣’啊。
”齐王采纳了苏代的建议,称帝两天后就放弃了帝号。
十二月,吕礼从齐国来到秦国,秦王也去掉帝号,重新称王。
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杜阳(今陕西麟游西北)。
周赧王二十八年(甲戌年,公元前287年)?
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新垣(今地不详,疑在山西垣曲附近)、曲阳(今河南济源西)。
周赧王二十九年(乙亥年,公元前286年)?
秦国大将司马错攻打魏国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魏国献出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求和,秦国驱逐安邑的居民,将他们送回魏国。
秦国在夏山(今地不详)击败韩国军队。
宋国发生怪事:有只小鸟在城墙角落里孵出了一只大鸟(鹯鸟?或指异常现象)。
太史占卜后说:“吉祥。
小鸟生大鸟,预示宋国必定称霸天下。
”宋康王(宋偃王)大为高兴,起兵灭掉了滕国(今山东滕州西南),攻打薛国(今山东滕州东南);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池;向南打败楚国,侵占三百里土地;向西又击败了魏军。
宋国因此与齐国、魏国成了敌国,宋康王于是更加自信能称霸天下。
他想尽快完成霸业,便用箭射天,用鞭子抽打大地,砍倒社稷神位并焚烧掉,以此显示威势令鬼神屈服。
他在宫中通宵达旦饮酒寻欢,侍从在宫中高呼万岁,殿堂上的人接着应和,堂下的人又一齐应和,门外的人再跟着应和,以至于全国上下,无人敢不高呼万岁。
天下的人都称他为“桀宋”(像夏桀一样的宋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齐湣王趁机起兵讨伐宋国。
宋国百姓四散逃亡,城池无人防守。
宋康王逃往魏国,后来死在温地(今河南温县)。
周赧王三十年(丙子年,公元前285年)?
秦王在宛城(今河南南阳)会见楚王,在中阳(今山西中阳)会见赵王。
秦国大将蒙武(蒙骜之父)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池。
齐湣王灭掉宋国后,更加骄横。
于是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韩、赵、魏三国,还想吞并东周、西周,自立为天子。
大臣狐咺(huxuān)直言规劝,被齐湣王在檀台(齐国大道名)大街上斩首。
大臣陈举直言进谏,被杀死在东闾(齐国城门名)。
燕昭王则日夜安抚教导百姓,使燕国日益富足强盛。
于是与乐毅商议讨伐齐国。
乐毅说:“齐国继承了称霸的传统,地广人多,凭我们一国之力难以单独攻取。
大王如果一定要讨伐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共同出兵。
”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联络赵国,另派使者去联结楚国、魏国,并且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引诱秦国。
各国诸侯都对齐湣王的骄横暴虐感到忧虑害伯,因此都争相合谋参与燕国攻打齐国。
周赧王三十一年(丁丑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动员全国兵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
秦国大将尉斯离率领军队与韩、赵、魏三晋联军会合。
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予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秦、魏、韩、赵四国联军进攻齐国。
齐湣王调集全国军队在济水西岸(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迎战。
结果齐军大败。
乐毅让秦军、韩军先行撤回,分出魏国军队去攻占原来宋国的地盘,部署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
他自己则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追击齐军败兵。
谋士剧辛劝道:“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我们是依靠诸侯的帮助才打败齐军。
应该及时攻占齐国边境的城池来扩大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之利。
如今大军经过城邑却不攻打,一味深入腹地以求名声,既无损于齐国,又无益于燕国,反而加深了齐国的仇恨,将来必定后悔。
”乐毅回答:“齐王(湣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与臣下商议,废黜贤良之士,信任谄谀小人,政令暴虐,百姓怨恨。
现在他们的军队已被击溃,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将背叛(齐王),祸乱从内部爆发,那样齐国就可以被我们攻取了。
如果不乘此机会进攻,等到齐王悔悟以前的过失,改过自新,体恤臣下,安抚百姓,那就难以对付了。
”于是继续挥师深入。
齐国果然陷入大乱,失去控制。
齐湣王逃亡。
乐毅率军进入齐国都城临淄,搜刮宝物和祭祀礼器,运回燕国。
燕昭王亲自到济水岸边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下来继续攻打齐国尚未投降的城邑。
齐湣王逃亡到卫国。
卫国国君(卫嗣君)让出自己的宫殿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所需。
齐湣王却傲慢无礼,卫国人气愤地攻击他。
齐湣王只好离开卫国,投奔邹国、鲁国,仍然面带骄色,邹国人和鲁国人拒不接纳。
他只好逃往莒城(今山东莒县)。
楚国派大将淖齿率军救援齐国,淖齿因此被任命为齐国丞相(实际控制)。
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历数他的罪状说:“千乘(今山东高青)、博昌(今山东博兴)之间,方圆几百里,天降血雨沾湿衣服,这事你知道吗?”湣王答:“知道。
”又问:“嬴邑(今山东莱芜西北)、博邑(今山东泰安东南)之间,大地裂开深及黄泉,这事你知道吗?”答:“知道。
”再问:“有人对着宫门哭泣,去寻找却不见人影,走开却又听见声音,这事你知道吗?”答:“知道。
”淖齿说:“天降血雨沾湿衣服,是上天警告你;大地裂开深及黄泉,是大地警告你;有人对着宫门哭泣,是百姓警告你。
天、地、人都已发出警告,而你却不知警戒反省,怎能不遭到诛杀呢!”于是在鼓里(地名,在莒城附近)杀死了齐湣王。
荀子评论说:?
国家,是天下最有利的工具和最有势力的位置。
掌握治国之道并用它来治理国家,就能获得最大的安定、最大的荣耀,积累一切美好的源泉。
不用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就会带来极大的危险、极大的祸患,拥有国家反不如没有国家。
等到情况坏到极点,想当一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
齐湣王、宋康王(宋献公,指宋康王)就是这样的例子。
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遵循道义就能称王天下,恪守信用就能称霸诸侯,玩弄权术阴谋就会灭亡。
(阐述“义立而王”)?
领导国家提倡礼义,而不用任何东西损害它。
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得到天下,仁德之人也不会去做。
(君主)要像磐石一样坚定地把握自己的思想和国家。
君主所任用参与国事的人,都是崇尚道义的人;君主颁行于国家的刑法,都是合乎道义的法度;君主所积极主导、率领群臣努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符合道义的事业。
这样,臣民就会依据道义来敬仰君主,国家的根本就能确立。
根本确立了,国家就安定了;国家安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所以说:用国家来推行道义,一天就能彰明于天下,商汤王、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遵循道义就能称王天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阐述“信立而霸”)?
道德虽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道义虽然没有完全做到,然而治理天下的道理大体上具备了,刑罚奖赏的承诺已经取信于天下,臣子百姓都清楚地知道可以信赖(君主)。
政令已经颁布,即使看到可能失利失败,也不失信于民;盟约已经缔结,即使看到可能失利失败,也不欺骗盟友。
这样,就能兵力强盛、城池坚固,敌国畏惧;国家统一,盟约明确,盟友信任。
即使身处偏僻狭小的国家,威名也能震动天下,春秋五霸就是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恪守信用就能称霸诸侯”。
(阐述“权谋立而亡”)?
领导国家提倡功利,不致力于伸张道义、巩固信用,只是一味追求利益;对内则肆无忌惮地欺诈自己的百姓来谋取小利,对外则肆无忌惮地欺诈盟友来谋取大利。
对内不好好治理自己已有的东西,却总想占有别人的东西。
这样,臣子和百姓就没有不用欺诈之心来对待君主的了。
君主欺诈臣下,臣下欺诈君主,这就造成了上下离心离德。
这样,敌国就会轻视它,盟友就会怀疑它,权术阴谋天天都在用,国家却免不了危险削弱,到了极点就会灭亡,齐湣王、孟尝君(薛公)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他们掌控强大的齐国,不是用来修明礼义,不是用来搞好政治教化,不是用来统一天下,而是一贯地用勾结拉拢、对外扩张作为要务。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