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第5章 周纪五(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共17年
第5章 周纪五(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共17年(2/3)
与楼昌、虞卿商议。
?楼昌建议派遣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
虞卿说:“现在决定议和的关键在秦国,秦国一心要打败大王您的军队,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答应。
不如派使者带着贵重珍宝去依附楚国、魏国,楚、魏两国接受了珍宝,秦国就会怀疑诸侯各国在合纵抗秦,这样议和才有可能成功。
”赵王不听,派郑朱到秦国议和,秦国接待了郑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王对虞卿说:“秦国接纳郑朱了。
”?虞卿回答说:“大王肯定不能议和而军队却会被打败。
为什么呢?诸侯各国去祝贺秦国战胜的使者都在秦国了。
郑朱,是赵国地位显贵的人,秦王、应侯(范雎)一定会特别隆重地接待他,向诸侯各国显示秦国被重视。
天下各国看到大王您向秦国求和,必定不会再来援救大王。
秦国知道天下各国不来救赵,那么议和就不可能成功了。
”不久,秦国果然大张旗鼓地宣传郑朱出使秦国,却不肯与赵国议和。
秦国军队多次打败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出战。
?赵王认为廉颇损失伤亡过大,而且更加胆怯不敢出战,非常生气,多次责备他。
应侯范雎又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领!廉颇很容易对付,而且他已经快要投降了!”赵王于是任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蔺相如劝谏说:“大王因为赵括的名气而任用他,就如同用胶粘住瑟上的弦柱再来弹瑟(比喻拘泥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不懂得灵活应变啊。
”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曾经跟他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但并不认为他懂兵法。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却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使赵军惨败的必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领兵出发时,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不能任用赵括。
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身为大将,亲自捧着饭碗去招待他们吃喝的人数以十计,当朋友看待的人数以上百计,大王和王室贵族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谋士;从接受命令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当了大将,面向东坐着接受军吏朝见,军官们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银绸缎,他都拿回家收藏起来,而且天天打听哪里有便宜有利的田宅可买就买下来。
大王您认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心志完全不同。
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老太太你别管这事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于是说:“如果将来有不称职的事情发生,我请求不要株连我。
”赵王答应了。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担任赵军主将,?便秘密地派武安君白起为主将,改任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有胆敢泄露武安君是主将的人,斩!”
赵括来到军中,全部改变了原有的(廉颇制定的)规章和军令,撤换了原来的军官,?出兵进攻秦军。
武安君白起假装战败退走,暗中布置两支奇兵准备截击。
赵括乘胜追击直到秦军营垒前,秦军营垒坚固无法攻入;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赵军的运粮通道也被切断。
武安君派出精锐部队出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构筑壁垒坚守,等待救援到来。
秦王听说赵军粮道被截断,?亲自到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到长平前线,阻绝赵国援兵和粮草补给。
齐国、楚国派兵援救赵国。
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借粮,齐王(田建)不肯答应。
周子(齐国谋臣)劝谏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好比屏障,就像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祸患就会落到齐国、楚国头上。
救援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水的瓦罐去浇烧焦的锅那样急迫(刻不容缓)。
况且救援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打退秦军,可以显扬名声;用道义救援将要灭亡的国家,以威势击退强大的秦国。
不努力去做这些事,却吝惜粮食,这种为国家谋划的策略真是大错特错了!”齐王不听。
九月,赵军断粮已达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互相残杀,以人肉充饥。
(赵括)组织部队轮番进攻秦军营垒,想分成四队突围,反复冲杀了四五次,都无法突出包围圈。
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兵上阵肉搏,被秦军射死。
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
武安君白起说:“?秦国已经攻占上党,上党的百姓不乐意归附秦国却逃归赵国。
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会作乱。
”于是采用欺诈手段,把投降的赵国士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
这次战役前后斩杀俘虏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为之大为震惊。
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年,公元前259年)?
十月,秦国武安君白起将部队分成三路:?王龁攻打赵国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成功攻克。
司马梗向北进军,平定了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完全占领了原先韩国的上党地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国、魏国十分恐慌,?派苏代带着厚礼去游说秦国的应侯范雎。
苏代问:“武安君就要围攻邯郸(赵国都城)了吗?”范雎说:“是的。
”苏代说:“赵国一旦灭亡,秦王就称霸天下了。
武安君也会位列三公(最高官职),您能甘心位居他之下吗?即使您心里不愿意屈居其下,恐怕到时也由不得您了。
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包围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围困上党,上党的百姓却都转而归附赵国,天下人不愿意做秦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如今如果灭亡赵国,赵国北方的土地会被燕国占有,东方的土地会被齐国占有,南方的土地会被韩国、魏国占有,那么您能得到的人口就没有多少了。
不如趁现在让赵国割地求和,不要让灭赵的大功落到武安君头上。
”
范雎于是对秦王说:?“秦军已经疲惫,请允许韩国、赵国割地求和,也好让士兵们休整一下。
”秦王听从了,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原阳西),赵国割让六座城池,双方讲和。
正月,双方都撤兵了。
?武安君白起因此与应侯范雎产生了矛盾。
赵王(孝成王)准备派赵郝去秦国约定和谈事宜,?答应割让六县给秦国。
虞卿对赵王说:“秦国这次攻打大王,是因为打累了才撤兵呢?还是大王您认为秦军还有进攻能力,只是因为爱护您才停止进攻呢?”赵王说:“秦国这次是倾尽全力了,肯定是打累了才撤兵的。
”虞卿说:“秦国用尽全力攻打它不能夺取的地方,打累了才撤回,大王您却把秦国用武力都无法夺取的土地拱手送给他们,这简直是在帮助秦国攻打自己啊。
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您就无药可救了。
”赵王还没拿定主意,恰好楼缓来到赵国,赵王就和他商量此事。
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秦国和赵国结下仇怨,天下各国都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说:‘我们可以依靠强国来欺凌弱国了。
’现在赵国不如赶紧割地求和,以此来打消天下各国趁火打劫的念头,同时也能安抚秦国。
不这样做的话,天下各国就会借着秦国的怒气,趁着赵国的疲弱,来瓜分赵国。
赵国都要灭亡了,还谈什么对付秦国呢?”
虞卿听说后,又去见赵王说:?“楼缓的计策太危险了!这样做只会让天下各国更加怀疑赵国软弱可欺,又怎么能安抚秦国呢?他这不是明摆着向天下显示赵国软弱吗?况且我主张不割地,并非只是简单地拒绝割地就算了。
秦国向大王索要六座城池,大王可以用这六座城池去贿赂齐国。
齐国是秦国的死敌,它不等大王把话说完就会同意。
这样,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有所损失,却能从秦国那里得到补偿(指联合齐国抗秦),并且向天下显示了赵国有能力有所作为。
大王把这事宣扬出去,不等我们的军队开到边境,我就能看到秦国带着厚礼来到赵国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
您再答应与秦讲和,韩国、魏国听说后,必定都会尊重大王。
这就是大王通过一次行动,而结好三个国家(齐、韩、魏),从而改变了与秦国关系的被动局面啊。
”赵王说:“好!”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国商议共同对付秦国。
还没等虞卿返回赵国,秦国的使者就已经来到赵国求和了。
楼缓(见势不妙)便逃离了赵国。
?赵王赐给虞卿一座城邑作为封地。
当初,秦国开始攻打赵国时,?魏王(安厘王)询问大夫们的意见,大家都认为秦国攻打赵国,对魏国有利。
孔斌(孔子六世孙,字子顺)问:“为什么这么说?”大夫们回答:“如果秦国战胜赵国,我们就顺势归服它;如果秦国没打赢,我们就趁它疲弊去攻打它。
”孔斌说:“不对。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打仗从未失利过,现在又任用良将白起,能有什么疲弊让我们趁呢?”大夫们说:“就算秦国战胜赵国,对我们魏国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就是本国的福气啊。
”孔斌说:“秦国,是个贪婪凶暴的国家,战胜赵国后,必定又会向别国索取,我担心到那时魏国就要承受它的兵锋了。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燕雀在屋檐下筑巢,母鸟哺育小鸟,叽叽喳喳地欢乐鸣叫,自以为很安全了。
等到灶膛的火焰窜上来,屋梁将要被烧毁时,燕雀们脸色不变,还不知道灾祸就要降临到自己头上。
现在你们意识不到赵国灭亡后灾祸将会殃及自身,难道人可以像燕雀一样糊涂吗!”
当初,魏王(安厘王)听说孔斌贤能,?便派使者带着黄金绸缎,聘请他来做相国。
孔斌对使者说:“如果大王能信任并采纳我的治国之道,我的治国之道本来就能使天下太平,即使是吃粗粮喝白水,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只是想制服我本人,给我高官厚禄,那我不过是个普通男子而已,魏王难道还缺少一个普通男子吗?”使者一再恳请,孔斌才前往魏国;魏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拜他为相国。
孔斌(子顺)执政后,?裁撤了靠着阿谀奉承得宠的官员职位,安排给贤能的人才;剥夺了不称职者的俸禄,用来赏赐有功之臣。
那些失去职位俸禄的人都不高兴,于是制造谣言诽谤孔斌。
文咨把这事告诉了孔斌。
孔斌说:“自古以来,不能和老百姓一起筹划开创阶段的事情啊!古代善于执政的人,开始时都免不了被人诽谤。
子产做郑国相国,三年以后诽谤才停止;我的先祖孔子做鲁国相国,也是三个月以后诽谤才停止。
现在我推行新政虽然时间不长,纵然比不上古圣先贤,哪里还顾得上理会那些诽谤呢!”文咨问:“不知道当年诽谤您先祖孔子的是什么话?”孔斌说:“先祖刚做鲁国相国时,人们唱道:‘穿着麛裘(鹿皮袍),蔽膝(芾)高高挂;扔掉它,没有罪过(戾)。
蔽膝高高挂,穿着麛裘;扔掉它,没有过错(邮)。
’(讽刺孔子礼仪繁琐)过了三个月,政治教化成功推行后,民众又唱道:‘穿着裘衣(官服),戴着章甫(礼帽),实在符合我们的愿望;戴着章甫,穿着裘衣,施惠于我们毫无私心。
’”文咨高兴地说:“到今天我才知道先生您和圣贤没什么不同。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孔斌(子顺)在魏国做相国一共九个月,?每次提出重大建议总是得不到采用,于是叹息道:“我的建议不被采纳,说明我的建议不恰当。
建议不适合君主,却占据人家的官位,领取人家的俸禄,这叫尸位素餐(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我的罪过太深重了!”便称病辞职了。
有人对孔斌说:“魏王不重用您,您为什么不离开呢?”孔斌回答:“离开了又能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的国家都将被秦国吞并。
秦国施行不义,坚守道义的人是不会去的。
”于是就在家中休养起来。
新垣固(魏国大臣)请求孔斌说:?“贤能的人在哪里任职,就必定能使那里教化兴起,治理清明。
如今您在魏国做相国,没听说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就自己引退了,莫非是志向不能实现吗,为什么离开得这么快呢?”孔斌回答:“正因为没有突出的政绩,所以才自己引退。
而且不治之症(指魏国无可救药)是没有良医的。
如今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用道义去侍奉它,自然无法获得安宁;自救亡国都来不及,还谈什么教化兴起!从前伊尹在夏朝,姜太公在商朝,而夏、商两国最终还是灭亡了,难道是伊尹、姜太公不愿意辅佐他们吗?是形势不允许啊。
现在崤山以东各国衰败不振,韩、赵、魏三国争相割地以求保全自己,东周、西周两个小朝廷也已折腰归附于秦,燕国、齐国、楚国也早已屈服了。
由此看来,不出二十年,天下恐怕就要全归秦国所有了!”
秦王为了替应侯范雎报仇,?听说魏齐藏在平原君赵胜家里,就用甜言蜜语诱骗平原君到了秦国,然后把他扣押起来。
秦王派使者对赵王说:“不拿到魏齐的人头,我就不放你的弟弟(指平原君)出关!”魏齐走投无路,去找虞卿,虞卿放弃了相印,和魏齐一起逃亡。
到了魏国,想通过信陵君魏无忌的关系逃到楚国去。
信陵君对是否接见他们感到为难,魏齐一气之下自杀了。
赵王最终还是取来魏齐的人头送给了秦国,秦国这才放平原君回国。
九月,秦国五大夫王陵率军再次攻打赵国。
?武安君白起正好生病,不能出征。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年,公元前258年)?
正月,王陵攻打邯郸,?战果不大,秦王增派军队支援王陵;王陵损失了五校(约两万人)兵力。
武安君白起病愈了,秦王想派他代替王陵。
白起说:“邯郸确实不容易攻克;况且各国诸侯的救兵也快到了。
那些诸侯怨恨秦国已经很久了,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取胜,但士兵也死伤过半,国内空虚。
现在要跋山涉水远离本土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国在城内抵抗,诸侯在城外进攻,打败秦军是必然的!”秦王亲自下令白起出征,他不肯听命;又让应侯范雎去请他,白起始终推辞说有病,不肯出征。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为主将。
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救。
?平原君准备从他门下食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人一同前往,结果只选中十九人,其余没有合格的了。
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生活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锋立刻会露出来。
如今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听说过您有什么才能,这说明先生没有什么本事啊。
先生不能胜任,请留下吧!”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请求您把我放进布袋里啊!如果我早就能进入布袋,整个锥子头都能露出来,岂止是露出尖锋而已!”平原君于是同意带他同行,另外十九个人都互相使眼色嘲笑他。
平原君到了楚国,?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开始谈,到了中午还没决定下来。
毛遂手按剑柄,沿着台阶快步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能决定!今天从日出谈到中午还不能决断,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