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盐利与冗官(1/2)
垂拱殿内,琉璃与香露带来的短暂新奇感迅速被更实际、更迫切的国事讨论所取代。
赵佶将话题引向了国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盐政。
“张克公,”赵佶目光转向户部侍郎,“莱州新盐场滩晒法已推行数月,如今成效如何?此法可否于两淮、两浙等主要产盐地全面推行?”
张克公显然对此早有准备,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回陛下,莱州盐场自改用滩晒法,人力节省逾七成,出盐效率提升三倍有余,盐质亦更为纯净。
目前所产新盐,除供应京畿及河北诸路外,已有余力通过盐引制度发往他路试销,反响极佳。
”
他略微停顿,继续道:“至于全面推广,臣与盐政清运司仔细议过,两淮、两浙盐场条件与莱州类似,滩涂广阔,日照充足,推行滩晒法确属可行。
然其中涉及原有灶户安置、盐田改造、沟渠重整等事宜,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臣已拟定条陈,计划分三期,于一年内,完成主要产盐区之技改。
若一切顺利,届时我大宋盐利,岁入翻倍乃至更多,绝非虚言!”
“好!”赵佶赞许地点点头,“此事关乎国用命脉,卿当稳步推进,若有阻挠革新、阳奉阴违者,无论涉及何人,皇城司与御史台可协同查办!”他的目光扫过一旁的梁师成和陈过庭,二人皆躬身领命。
“此外,”赵佶又从袖中取出另一本薄册,递给工部尚书苏启明,“苏卿,此乃朕闲暇时通过各种典籍中总结所录的‘矿盐提纯精炼之法’。
我大宋内陆如川陕等地,亦有盐井、盐矿,然其盐多带苦涩杂质,此法可去芜存菁,得雪白细盐,品质不逊海盐。
工部需即刻组织匠人,于适宜矿区试点此法。
一旦成功,量产之后,除供应本土及与辽、金边市交易外,亦可如琉璃、香露一般,经由市舶司大量输往海外。
海外诸国,并非处处产盐,此等精细如雪之盐,必为抢手之物,其利恐不在琉璃之下!”
苏启明恭敬地接过册子,只觉得手中沉甸甸的。
皇帝拿出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蕴含着点石成金的魔力。
他肃然道:“臣领旨!工部定当尽快遴选地点,调拨人手,试验此法,不负陛下期望!”
处理完开源之事,赵佶的眉头微蹙,转向了更棘手的问题——裁汰冗官的执行情况。
他看向负责此事核心的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陈过庭。
“陈卿,前番朕定下裁汰冗官之策,言明对被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