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辞而别,长留憾恨在心间(2/3)
力爬出悬崖,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在晋阳乃至更远的区域,疯狂地搜寻那个青衣少年的踪迹。
他询问每一个可能的路人,描绘那人的相貌气质。
他排查所有近期出现的陌生面孔。
他甚至怀疑过那是否是父兄安排的试探,或是某个隐世高人的弟子…
但一无所获。
那个人,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一缕清风拂过了山岗,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追踪的痕迹。
无数次满怀希望地得到一点模糊的线索,又无数次在追查后失望而归。
每一次失望,都像一把锉刀,在他心上狠狠锉下一块,让那份遗憾和执念变得更加深刻、更加疼痛。
画面中,李世民独自一人时,常常会拿出那日林渊格挡弩箭时用过、后来遗落在崖底的那柄磨损严重的匕首,久久凝视,眼神空洞而痛苦。
有时,他会在沙地上无意识地写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写下“民心所向,即为大势所趋”,然后对着这些字发呆,仿佛能从中汲取一丝早已远去的力量和温暖。
“找到他…”
“必须找到他…”
这成了深埋在他心底最深处、几乎成为一种本能的目标。
这个念头支撑着他度过无数艰难的时刻,却也成了他心中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一个不容任何人触碰的逆鳞。
天幕画面再次切换,已是多年以后。
李世民已不再是那个迷茫的青年,他成为了威震天下的秦王,天策上将。
他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威严,眼神锐利,运筹帷幄。
但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刻,他依旧会屏退左右,独自站在殿外,望着星空,手中摩挲着那柄旧匕首,眼中流露出外人绝无法看到的、深藏的疲惫与思念。
他与父兄的矛盾日益激化,处境愈发艰难。
每当他感到疲惫、感到孤立无援时,那个青衣少年沉静的眼神、睿智的话语、以及最后舍身相护的背影,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那是他黑暗中唯一的光,是他坚信自己道路正确的印证,是他所有力量的源泉之一。
最终,画面定格在玄武门之变前夜。
李世民抚摸着匕首,眼神最终化为一片冰冷而疯狂的决绝。
“找不到你…我便打下这天下来找你!”
“谁若阻我…便是我生死之敌!”
“大哥…元吉…你们若敢动有关他的任何念头…休怪我…不顾手足之情!”
那深埋多年的执念,在权力斗争的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