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舆论为剑,请君入瓮(1/3)
县政府大院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新华社记者李赫的出现,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掀起的无形波澜,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和巨大的变数。
钱振华,这位在京城部委里浸淫多年的副局长,脸上的笑容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他不是看不出这是陈净的安排,但他想不通,一个偏远县城的县委书记,是如何,又为何敢,直接捅破天,把中央级的媒体引到这场地方利益的博弈中来!
这已经不是胆大包天了,这是在玩火!而且是拉着所有人一起,在火药桶上玩火!
高建军的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
他死死地瞪着陈净,眼神里充满了怨毒和不可思议。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自作聪明的猎人,设下了一个自以为万无一失的陷阱,结果却发现,猎物早就挖好了更深的地洞,悠闲地看着他掉进去。
“呵呵,新华社的同志也来啦,欢迎,欢迎啊!”
打破这诡异寂静的,是市委书记周海山。
他打了个哈哈,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喜,仿佛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他主动上前握住李赫的手,热情地说:“湖洪县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确实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你们媒体同志的嗅觉就是敏锐,能来深度挖掘,这是好事嘛!”
周海山这番话,既是给了钱振华一个台阶下,也是在无形中,为“湖洪模式”定了性——*有益的探索*。
钱振华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他迅速调整好了情绪,脸上重新堆起公式化的笑容:“是啊,能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说明湖洪的工作有亮点。
李记者,我们正准备开会,深入了解一下情况。
”
他的潜台词很明显:记者同志,你可以采访,但现在我们要开内部会议了。
然而,陈净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李记者,您来得太巧了!”陈净满面春风地接话,热情得像是见到了亲人,“我们正要向国家工作组的领导们汇报‘湖洪模式’的具体构想和实践成果。
您是新闻领域的专家,请您务必列席旁听,给我们提提宝贵意见,也帮我们监督一下,看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公开、透明,是不是真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这一招,叫“请君入瓮”。
你不是来“督导”的吗?好,我把更高层级的“监督”请来了。
你不是要开会吗?好,我们开一个对全国人民都可能公开的会。
李赫何等聪明,立刻会意,笑着扶了扶眼镜:“既然陈书记盛情邀请,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我们做新闻的,最喜欢的就是第一手资料。
能够见证一个可能被载入地方改革史册的‘模式’的诞生,是我的荣幸。
”
一顶“载入史册”的高帽子戴下来,钱振华的后路被彻底堵死。
他如果再拒绝,就等于明着告诉所有人:这次会议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好,好嘛……那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