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智对“鸿门宴”(1/2)
国学研究会的邀请函,烫金的字体印在雅致的宣纸笺上,透着正式与庄重。
这与之前那些商业气息浓厚的邀约截然不同,代表的是学术界的认可与关注。
林小小拿着邀请函,心情复杂。
“这是个好机会啊,墨千秋。
如果能得到这些专家的认可,对你的身份……或许会有帮助。
”她指的是他那岌岌可危的户籍问题。
墨千秋看着邀请函,沉吟不语。
他深知,学术圈并非净土,其中亦有门户之见与名利之争。
自己一个来历不明、仅凭社区活动和网络走红获得关注的人,贸然踏入这种场合,很可能被视为“异类”,甚至引来更严格的审视。
这无异于一场“鸿门宴”。
“吾之所学,源于故纸,用于社区,自问无愧于心。
然于此界学术体系之中,吾恐是‘野狐禅’,难登大雅之堂。
”他冷静地分析道,“且,言多必失。
在此等场合,若被问及师承、流派乃至某些专业考据,吾将无言以对。
”
“那……我们回绝?”林小小试探着问。
墨千秋摇了摇头:“不妥。
对方以礼相邀,若断然回绝,反显倨傲无礼,更易引人猜疑。
”他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不若……以退为进。
”
他让林小小代为回复,措辞极其谦逊:感谢研究会厚爱,然本人乃山野鄙人,所学杂驳,未敢妄登学术殿堂,恐贻笑大方。
但久仰研究会诸位先生学问渊博,心向往之。
若蒙不弃,愿以“旁听生”身份列席研讨会,静聆高论,学习请教。
这封回信,既表达了尊重和向往,又主动放低了姿态,避免了在正式发言环节可能出现的尴尬,将自身的定位从“嘉宾”巧妙地转换成了“学习者”。
回复发出后不久,研究会那边很快有了回音。
对方对墨千秋的“谦逊”表示赞赏,同意他以列席身份参加,并期待与他的“交流”。
研讨会当天,墨千秋依旧是一身素雅儒袍,在林小小的陪同下前往。
会场内,多是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或意气风发的中青年教授,衣着正式,言谈间引经据典,学术氛围浓厚。
墨千秋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不少目光或好奇、或审视地落在他身上。
他安然坐在会场角落,神情沉静,如同入定老僧。
会议过程中,他认真聆听每一位学者的发言,关于甲骨文考据、关于敦煌学新发现、关于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这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