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奇人传> 第104章 雪帅彭玉麟传奇—重整旗鼓 威震江淮
第104章 雪帅彭玉麟传奇—重整旗鼓 威震江淮(2/3)
得以畅通无阻东下,彭玉麟因功赏加布政使衔。
同年秋,彭玉麟水师配合陆师发起对安庆的攻势。
安庆乃天京上游屏障,素有“长江锁钥”之称,太平军经营多年,防御体系极其完备。
彭玉麟驻节安庆对岸的东流镇,建立水师大本营。
他指挥水师,一面与城外太平军堡垒如水营、枞阳、大通等展开激烈争夺,一面严密巡逻,拦截试图增援的太平军船队。
这一时期,长江上水战频繁,彭玉麟常亲乘舢板,冒炮火督战,其“雪帅”旗帜所至,将士无不用命。
就在安庆战事紧张进行时,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湘军遭遇了自创建以来最惨重的失利之一——三河镇大败。
李续宾部湘军精锐六千余人深入皖北,在三河镇被陈玉成、李秀成联军全歼,李续宾及以下众多文武官员战死。
消息传来,安徽湘军各部震动,士气低迷,天京城内的洪仁玕甚至认为“安庆之围必解”。
在此危难之际,彭玉麟的表现至关重要。
他虽远在东流,闻讯亦悲愤交加,但他深知,此刻水师绝不能乱。
他立即严令所部提高警惕,加强江防,同时飞檄告诫前线陆师将领,务必稳守营垒,不可妄动。
他亲自写信给遭受重创的部队,予以安抚和激励,强调“胜负兵家常事,挫而后勇,方为真豪杰”。
他本人则日夜巡弋江上,神色如常,镇定自若,其坚毅的身影和冷静的指挥,极大地稳定了军心,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国藩在后方闻听三河之变,忧心如焚,深恐安徽大局崩溃。
但当得知彭玉麟处变不惊,水师岿然不动,江防稳固如初时,不禁大为感慨,在奏折和书信中多次称赞彭玉麟“忠勇果毅,能任大事”,“水师得人,江淮无忧”。
彭玉麟在此次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使其在湘军集团内部乃至清廷眼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三河之败的阴影逐渐被克服后,湘军对安庆的围攻更加坚定。
彭玉麟的水师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彻底封锁:水师战船沿安庆江面密布,形成铁桶般的封锁线,不仅阻止了太平军从水上增援和补给,也断绝了城内守军从水路突围的可能。
火力支援:水师炮船日夜轰击安庆城墙及城外太平军据点,为陆师的壕堑作业和攻城行动提供强大火力掩护。
物资保障:长江成为湘军最重要的后勤生命线。
彭玉麟确保粮饷、军械、兵员通过水路由两湖源源不断运抵前线,支撑了长达两年的围城战。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军曾国荃部陆师在完成地道爆破后,对安庆发起总攻。
彭玉麟督率水师所有炮船,集中火力猛轰北门及沿江一带,牵制敌军,配合陆师行动。
是年九月初五(1861年9月5日),湘军终于攻克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来、吴定彩以下万余人战死。
安庆的克复,是太平天国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
天京失去了最后一道强有力的屏障,暴露在湘军兵锋之下。
彭玉麟在此役中居功至伟,清廷赏加其巡抚衔,并赏穿黄马褂,以示殊荣。
然而,当将士们欢庆胜利时,彭玉麟却独自一人登上旗舰楼船,遥望江南。
他取出木匣中的干梅花,心中默念:“梅姑,安庆已克,天京在望,你……可能看见?”功成名就,却无人分享,胜利的喜悦丝毫无法冲淡他心底的孤寂与哀思。
攻克安庆后,湘军顺流直下,兵锋直指天京。
彭玉麟水师作为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