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神仙八(2/3)
虽好,难舍红尘牵绊,五人终究返回了人间。
左吴后来写下秘录,提及刘安未能立即飞升天庭,仍在玄洲清修。
当左吴等人重返人间,带回了玄洲的云雾气息,那炉中炼成的金丹,最终静静躺在冰冷的玉匣里,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仙道玄微,所求愈炽,执念愈深。
淮南王刘安一生遍寻方外,礼敬奇人,眼看通天大道已在脚下铺展,却偏偏忽略了足下尘世间最寻常也最险恶的人心沟壑。
他亲手炼就了金丹,也亲手为自己锻造了枷锁——对超脱的极致渴望,反成了困囿自身的樊笼,终令咫尺仙缘,化作镜花水月。
八公所言“仙去不欲害行虫”,是慈悲,更是点醒:真正的超然物外,不在掌控雷霆呼风唤雨的神通,而在俯仰无愧、心无挂碍的清明。
炼丹炉中的三昧真火,终究未能烧尽尘世纷扰,只留下一缕青烟,幽幽诉说着一个道理:人若执着于登天,有时反忘了如何行走于大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金砂证道
新野阴长生,生来便在云端——汉皇后戚属,金玉满堂,钟鸣鼎食。
可这泼天富贵,少年偏不爱。
他眼中只映着另一道光:长生久视的仙家道术。
听闻马鸣生怀揣度世真法,他毫不犹豫地踏上寻访之路。
终于得见真人,这位贵公子却俯身执起了扫帚,心甘情愿为马鸣生奉茶扫地、擦拭鞋履,成了最恭谨的仆役。
然而马鸣生并不传他仙法。
十余年晨昏,师徒所谈尽是农桑稼穑、人间烟火。
同来求道的十二人,熬不住这无望的磋磨,纷纷散去。
唯有阴长生,晨扫夕奉,眉目间恭谨如初,毫无怨色。
一日,马鸣生眼中终于漾起笑意:“子心至诚,可传大道。
”遂携他入青城深处。
山风清冽,马鸣生随手掬起一捧黄土投入鼎中,烈火舔舐之下,那泥土竟在鼎内翻涌、凝结,最后赫然化作灿然真金!
肃穆的祭坛前,西向而立,马鸣生郑重将《太清神丹经》授予阴长生。
传法毕,飘然而去,再无踪迹。
长生携宝经归家,闭门谢客,潜心合炼神丹。
不知耗费多少日夜心血与奇珍异草,炉火纯青时,丹成!光华流转,异香满室。
他取过半剂金丹,仰首服下。
刹那间,身体轻盈如羽,足下云气自生。
未及服完剩下半剂,已觉天门洞开,一股不可抗拒的玄妙之力托举着他,冉冉飞升,直入云霄!
位列仙班,长生并未遗世独立。
他反手炼就黄金十数万斤,如阳光流淌人间,遍洒九州大地。
贫者得金,病者获助,相识与否,皆蒙其惠。
更携妻子,逍遥云游尘世三百余载。
所过之处,一门容颜不老,行迹飘然若仙。
最终,在平都山东麓,霞光万道。
阴长生与家人含笑携手,白日飞升,直入太清,唯留传说在人间流转。
这故事里藏着一颗真丹:世人所羡的终南捷径,往往不过是脚下一步步的尘埃路。
十余载仆役生涯,扫的是地,磨的是心。
当他人因无果而弃,唯他以恒心如锚,沉入时光深水,终触到大道真金。
那未服尽的半剂金丹,恰似天机一笔——仙缘不在全取,而在知止。
阴长生升天后倾金济世,更见真境界:得道非为独享云霄清冷,而是将天心化作暖阳,普惠苍生泥泞。
原来匍匐尘埃最深者,反能成就最轻盈的翱翔之姿。
仙道不在丹炉里,而在扫地的竹帚间,在惠人的一念间。
3、炉火试真金
东汉沛国书生张道陵,在太学里把五经嚼得烂熟,忽然一日掷书长叹:“这些文字,救不得生死!”转身就扎进了长生之术的迷雾里。
他得了黄帝“九鼎丹法”的残卷,可那丹炉是个吞金兽——张家清寒,种田放牧又非所长,炉火眼看就要熄灭。
听说蜀地民风淳朴,山峦灵秀,他眼睛一亮,带着弟子直奔蜀中,落脚在鹄鸣山。
青灯黄卷,精思苦熬,二十四篇道书从他笔底流出,字字浸着心血。
一日,山间忽起异象。
千乘万骑腾云驾雾而来,金车玉盖映得峰峦失色,龙虎为驾,仙气浩荡。
有仙人自称“柱下史”,有童子笑称“东海小童”。
众仙之首将一卷《正一明威》道法授予张道陵。
陵拜受之,顿觉灵台清明。
得了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