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神仙十(1/3)
1、凌虚问道
汉文帝时,天下初定,帝王却痴迷上了《老子》。
他命令诸王大臣皆须诵读,然而书中深意如云雾缭绕,横亘眼前。
众人茫然之际,一个名字在风中隐隐流传:河上公,结茅草屋于黄河之滨,竟能参透这玄妙天书。
文帝闻此,便遣使者带着那些令人费解的章句前去求教。
不料回话却简如秋霜:“道尊德贵,岂可遥遥相询?”文帝心中一动,遂亲赴河畔茅庵。
草庵低矮,帝王立于其间,天地仿佛随之低矮。
他望着那布衣老者,开口便含威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地之间‘四大’,君王占其一。
你虽有道,亦是朕的子民,不能屈身来见,何以自处云霄?”
话音未落,河上公只轻轻一拍掌,盘坐的身体竟如羽毛般无声浮起,冉冉升入半空,俯视着帝王:“我上未触及天,中不牵累于人,下不滞碍于地——此身悬于三界之外,又何来君王之民、帝王之臣?”
霎时,那简陋草庐内,仿佛只剩下凌虚的智者与尘埃里的帝王两两相望。
帝王仰首惊愕,那身影飘然于虚空,犹如一面无声的明镜,照彻了他引以为傲的王权疆界。
原来,当人内心真正澄澈无碍,便自有一片凌虚之境,既非王土可覆,亦非威权能拘。
那身影浮于半空,却沉入人心最深处——真正的自由,从来不在外物之上,而在心灵维度之中:心若轻盈不系尘网,便自有长天阔地;纵居万乘之巅,若心为物役,仍不过樊笼囚徒罢了。
2、刘根
汉成帝绥和二年的长安城,春寒还没褪尽,却被一股热闹劲儿烘得暖融融的。
南城刘家巷口,红灯笼从巷头挂到巷尾,鞭炮碎屑铺在青石板上,像落了层碎金。
街坊们挤在巷口探头探脑,都往巷子深处那座挂着“郎中第”匾额的院子瞅——今天是刘君安授官的日子,这位十五岁就通读《诗》《书》《礼》《易》《春秋》的后生,总算凭着孝廉的功名,得了朝廷的官身,成了正儿八经的京官。
刘家院子里,刘君安正对着铜镜整理官服。
绯红的罗袍镶着青色的边,腰间系着银带钩,头上戴着进贤冠,镜里的青年面容清俊,眼神却有些飘忽。
他父亲刘老汉从外面进来,手里攥着刚接的喜帖,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君安啊,你叔伯们都来了,还有你当年的先生,都在堂屋等着给你道喜呢!咱刘家几辈子没出过官,你可给咱长脸了!”
刘君安转过身,对着父亲躬身作揖:“爹,让您和娘费心了。
”他声音淡淡的,没什么喜悦的模样。
刘老汉愣了愣,拍了拍他的肩膀:“咋了这是?当了官还不高兴?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福气,你可得好好把握。
”
刘君安没说话,只是走到窗边,望着院外的天空。
他想起前几日在朝堂上,看到大臣们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讦,想起地方官员上报的灾情里,满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他读五经,学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真要踏入官场,却发现自己能做的,似乎只有按部就班地处理文书,连真正靠近百姓的机会都没有。
那晚他在书房坐了一夜,翻遍了家里收藏的方术典籍,忽然想起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过,嵩高山上有仙人隐居,能得长生济世之法。
第二天天还没亮,刘君安就把官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案头,又写了封书信,放在父母的卧房门口。
他背着一个旧布囊,里面装着几件粗布衣裳、几卷经书和一点干粮,悄悄推开院门,往城外走去。
天刚蒙蒙亮时,他走到了长安城外的灞桥,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长安城,深深吸了口气,转身踏上了往嵩高山的路。
从长安到嵩高山,足足走了半个多月。
起初还有官道,后来便只剩山间小路,荆棘丛生,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有好几次,他差点失足摔下悬崖,全靠抓着藤蔓才稳住身子。
干粮吃完了,他就采山里的野果、挖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山涧里的泉水。
等他终于看到嵩高山那巍峨的山峰时,身上的布囊已经磨破了,鞋子也露出了脚趾,脸上满是尘土,可眼神却亮得惊人。
嵩高山的石室在主峰西侧的悬崖上,要爬上去,得沿着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石缝,抓着岩壁上的藤蔓往上攀。
刘君安仰头望着那隐在云雾中的石室,深吸一口气,开始往上爬。
石缝里的石头又尖又滑,好几次他的手被划破,鲜血顺着藤蔓往下滴,可他咬着牙,一点一点往上挪。
不知爬了多久,他终于爬到了石室门口,推开那扇斑驳的石门,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石室不大,中间有一块平整的石板,角落里堆着一些干草。
刘君安把布囊放在石板旁,瘫坐在干草上,只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
他望着石室顶上的石缝,看着阳光从石缝里透进来,形成一道光柱,忽然觉得心里前所未有的平静——这就是他要找的地方,是他能安心求道的地方。
从那天起,刘君安就在石室里住了下来。
他给自己改名叫“刘根”,取“扎根山野,潜心修道”之意。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身练气,对着东方静坐,感受天地间的气息;白天,他要么在山里采药,辨认各种草木的药性,要么就坐在石室里研读带来的经书和方术典籍;晚上,他就躺在干草上,望着窗外的星空,思考道的真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山里的日子很苦。
冬天,寒风从石缝里灌进来,石室里冷得像冰窖,他没有棉衣,只能靠练气来抵御寒冷,身上渐渐长出了一层一二尺长的细毛,像野兽的皮毛一样,却能隔绝寒气;夏天,石室里闷热难当,蚊虫叮咬得人睡不着觉,他就坐在石板上,闭目凝神,任由蚊虫在身上爬,久而久之,连蚊虫都不再靠近他。
就这样过了十年,刘根的模样渐渐变了。
他的皮肤变得白皙,脸色像十四五岁的少年一样红润,深眼窝,高鼻梁,嘴唇上方和下巴上长出了黄色的胡须,每根都有三四寸长,随风飘动时,透着股仙风道骨的气息。
有一次,山下的樵夫上山砍柴,偶然撞见他坐在石室门口打坐,刚想上前打招呼,眨眼间,刘根身上的粗布衣裳就变成了黑色的长袍,头上还多了一顶高高的礼冠,樵夫惊得以为见了神仙,连忙跪下磕头,等他再抬头时,刘根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只是对着他温和地笑了笑。
又过了二十年,刘根在嵩高山上已经住了三十年。
这期间,天下变了好几次。
汉成帝驾崩后,哀帝、平帝相继即位,后来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
王莽听说嵩高山上有位得道高人,几次派使者上山请刘根出山,想让他辅佐自己。
第一次来的使者,带着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在石室前跪了一天,刘根闭门不出,连一句话都没说;第二次来的使者,带了更多的礼物,还说要封刘根为“国师”,刘根还是没开门;第三次,使者带了王莽的亲笔信,信里说只要刘根出山,就给他裂土封侯,刘根依旧不为所动。
最后,使者没办法,只能带着礼物回去了。
当时,负责管理嵩高山周边地区的是衡府君。
衡府君的祖上和刘根是同龄人,年轻时还一起读过书,知道刘根的性子,知道他不是贪图富贵的人,所以没像王莽那样派人去请他出山,只是派府里的掾吏王珍上山,给刘根送些粮食和布匹,顺便问候一下他的起居。
王珍是个老实人,第一次上山时,心里还挺紧张。
他沿着刘根当年爬过的石缝往上攀,爬到一半就累得气喘吁吁,手也被磨破了。
等他终于爬到石室门口,看到刘根坐在石板上看书,连忙跪下磕头:“小人王珍,受衡府君之命,特来给先生送些东西。
”
刘根放下书,起身扶起他:“不必多礼,衡府君有心了。
”他把王珍让进石室,给了他一杯山泉水。
王珍喝着泉水,只觉得清甜爽口,浑身的疲惫都消了大半。
他看着石室里简单的陈设,忍不住问:“先生在这山里住了这么久,不觉得苦吗?”
刘根笑了笑:“苦不苦,看怎么说。
要是心里想着荣华富贵,这山里的日子自然苦;可要是心里装着道,装着天下百姓,这日子就不苦了。
”王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
刘根把衡府君送的东西收下,又让王珍带了些山里的草药回去,说这些草药能治风寒,让衡府君分给百姓。
后来,王珍又上山过几次,每次来都给刘根带些粮食,回去时又带些草药。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
王珍发现,刘根虽然看起来像个仙人,却一点架子都没有,说话温和,待人诚恳,跟他聊天总能学到很多东西。
过了几年,颖川郡换了位新太守,姓高,大家都叫他高府君。
高府君是个清官,刚上任就四处走访,想为百姓做些实事。
可没等他开展工作,颖川就闹起了瘟疫。
起初只是几个人生病,发热、咳嗽、浑身无力,大家以为只是普通的风寒,没太在意。
可没过几天,生病的人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严重,很多人上吐下泻,最后连床都起不来。
街上的铺子都关了门,巷子里见不到几个人影,只有偶尔传来的哭声,让人心里发慌。
高府君急坏了,派人去各地请名医,可来了几个医生,开了药方,却一点用都没有,病人还是不断增加,死者更是过半。
更让他揪心的是,太守府里的人也开始生病,他的妻子、儿女,还有家里的仆人,一个个都倒下了,连他自己也觉得浑身乏力,头晕目眩。
就在高府君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个老吏跟他说:“太守大人,嵩高山上有位刘根先生,据说有神仙术,能消灾治病,不如派人去求求他?”高府君一听,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让人去请王珍——他知道王珍认识刘根,派他去最合适。
王珍接到命令时,家里也有亲人得了瘟疫,他心里正着急。
听说要去请刘根,他立刻答应下来,连家都没回,就带着两个随从往嵩高山赶。
一路上,他看到路边躺着不少病人,还有人抬着棺材往城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