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神仙十二(2/3)
》坐槐荫下,白瓷碗里茶汤腾起的热气,都显得比别人碗里的更绵长些。
某日见邻妇抱婴孩逗弄,子训含笑接过。
不知怎的失手,襁褓竟直坠青石!一声闷响,那小小身躯便不动了。
满街死寂,邻人面白如纸,却强笑道:“小儿福薄……原也难养。
”当夜草草下葬,坟头连哭声都压得低微。
二十日后子训叩门:“还想那孩子么?”妇人垂泪摇头。
子训径自出门,片刻竟抱回个红润婴孩!那家人见是已死的骨肉,骇然不敢接。
婴儿却咿呀探向母亲,笑靥如初。
待子训背影消失在巷口,夫妇发疯般掘开薄棺——棺底唯余个六寸泥偶,眉眼衣褶与他们孩儿生前一般无二。
消息渐传开。
有书生赴京求官,临行求子训赐福。
子训允诺某日必至。
到期未见踪影,书生父母急寻蓟府,却见子训正慢条斯理喝粥:“怕我误你儿前程?”碗筷一推,半日已抵二千里外京城。
书生喜极迎迓。
子训问:“多少人想见我?”听罢摇头:“岂有劳人奔波之理?”嘱书生遍告贵胄:明日绝客洒扫,他自登门。
次日辰时,二十三座朱门府邸同时响起叩门声。
御史家子训论朝局,将军府子训谈兵策,翰林院子训评诗赋。
个个青衫磊落,言笑晏晏。
待暮色四合,二十三户互传见闻,惊觉宾客容貌衣饰毫无二致,唯应对言语各投其好。
满城哗然中,子训早坐回齐州老槐下,指尖泥屑随风散入春畦。
后来战火燃近齐州,有人见他抱着泥坛出城。
坛中泥丸分赠流民,饥者含之腹即暖,病者握之汗立退。
城破那日,蓟宅空余一院泥偶碎片。
乡人拾起拼凑,那些眉眼或嗔或笑,分明是三百年来受过恩惠的邻人脸庞。
神迹何曾显于云头?三百年俯身扫尘,替人扶犁,碎泥补憾处,才是真仙踪。
泥偶终会重归尘土,唯温厚心肠所塑的形影,能在人间代代重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杏林春深
候官县衙的老杏树又开花了。
董奉青衫磊落立于树下,看县吏们押送税粮穿行而过。
新县令是个少年郎,打马过市时瞥见他,只当是寻常乡绅。
五十年后老县令致仕归乡,颤巍巍路过候官。
昔日同僚尽作坟中枯骨,却见董奉仍立杏林下,眉宇间竟比当年更见清朗。
“君是人是仙?”老者拄杖惊问。
董奉捻须而笑:“草木有枯荣,人岂无代谢?不过偶然皮相罢了。
”
恰逢交州刺史杜燮暴亡。
灵堂白幡未悬稳,尸身已僵冷三日。
董奉排众而入,三粒赤丸滑入死者口中,清水灌喉,托颈轻摇。
满堂只听得骨节咯咯作响,杜燮灰败面皮竟透出血色!俄而指尖微颤,半日坐起,四日后开口,道出一段幽冥奇遇——
“当时见十数乌衣人押我上车,过赤红巨门入森罗殿。
他们将我塞进土瓮似的窄狱,湿泥封死瓮口……正绝望时,忽闻瓮外脚步杂沓,有人高喝:‘太乙救苦天尊遣使查案!’泥封应声炸裂,刺目白光里伸来一只手……”
满城争传神迹时,董奉却在庐山结庐而居。
立下奇规:重病愈者栽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