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神仙十四(3/3)
气暗藏,岂可奏于升平之世?”直斥其非。
文帝不悦,郑译更是衔恨。
当权者岂容异声?宝常所改新乐,不合权贵脾胃,终被弃如敝屣。
他贫病交加,妻子离散,唯有满腹乐理与满腔忧愤相伴。
弥留之际,悲愤如沸。
他将毕生心血所着乐谱堆于病榻前,一把火映亮枯槁的面容。
烈焰吞卷纸页,他喃喃道:“瑰宝何用?人间难容,不如携归高穹!”青烟缭绕,如同仙使昔年驾临的云驾。
未几日,人踪杳然,唯有那未烬的焦痕,烙着千古遗恨。
万宝常一生,是天音误落尘寰的劫数。
他耳中自有天籁,笔下流淌仙律,却在人间的嘈杂里寸步难行。
当凡俗的耳朵听不见云端的清响,那焚书的烈焰,便成了最痛彻的绝唱——真正的知音,或许本就不在这浊世,而在渺渺青冥之上。
7、真经在骨
李筌踏破无数名山,所求不过神仙之道。
那日在嵩山虎口岩,苔痕斑驳的深处,一方玉匣幽光微现。
启之,赫然一卷素绢——《黄帝阴符经》。
朱漆轴,题款森然: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寇谦之藏此以待有缘。
绢本早已朽烂,字迹如虫蚀蚁蛀。
李筌如获至宝,日夜誊抄苦诵数千遍,墨痕浸透指尖,经文却如铜墙铁壁,字字认得,句句茫然。
他揣着这卷天书入了秦地,行至骊山脚下,心神恍惚。
忽见路旁老树遗火自焚,焦烟升腾。
一位蓬发老妪拄杖而立,破衣烂衫,顶心一个孤髻,半垂灰发拂过肩头。
她凝视火中枯枝,喃喃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李筌浑身剧震,如遭雷击——这分明是《阴符经》上句!他抢步上前:“此乃黄帝秘文,婆婆从何得知?”
老妪缓缓转身,目光如古井寒潭:“此符传我之手,已历三元六周甲子矣。
”一千多个春秋在她唇齿间轻飘飘滑过,“少年郎,你这书,从何得来?”
李筌扑通跪倒,竹筒倒豆子般道出嵩山奇遇。
老妪枯瘦的手指忽然点向他眉心:“你额角峥嵘,骨相清奇,血脉未枯,心镜未染,是个好道种子。
”她嘴角微扬,“可知为何苦读无解?经文本是引子,真义只在天地呼吸之间。
”
暮色四合,山风卷起焦灰。
老妪以杖叩地,霎时玄机迸现:星辰流转作棋局,山河起伏成经络,兵戈杀伐化阴阳消长。
她口中字字如斧凿,劈开李筌脑中混沌——“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宇宙呼吸原来就在血脉奔涌中;“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耳目口竟是通天门户!李筌五内如沸,多年死磕的文字轰然崩解,天地至理如清泉灌顶。
待他大汗淋漓抬起头,老妪踪迹杳然,唯余杖痕深深印在焦土上。
怀中那卷奉若至宝的烂绢,此刻轻如鸿毛。
他抽出火折,焰舌温柔舔上残破经文——千年墨迹在火光里蜷曲飞舞,化作青烟直上云霄。
李筌望着星斗粲然的夜空,哑然失笑。
真正的天书从未锁在玉匣里,它刻在人的骨相上,藏在草木燃烧的噼啪声中,写在每道山脊起伏的线条里。
迷时字字是障,悟后卷卷皆空。
那骊山的一把野火,烧尽了纸上的天机,却在他血脉深处,点燃了亘古长明的灯。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